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奇葩,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市在抢救、保护、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上不遗余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探索、创新,在艺术传承中融入了时代更多的新鲜血液,着力推进我市“文化名市”建设。
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最真切的文化特征,也是一个地方体现个性与延续活力的所在。只有在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不断创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才能代代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既需要社会外部力量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自我创新”。这样,才能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更有活力,才能得到年轻人的喜欢,并使他们真正愿意去接触、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中寻求创新
“我现在的工作重心就是创作传统的半印半画年画,将孝文化融入半印半画创作,首推《二十四孝》。”日前,在高密市红高粱央视基地,记者见到了64岁的扑灰年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别世杰,“《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希望通过这24个故事让观者学会感恩。”在别世杰创作的高密扑灰年画里,对“孝文化”有着淋漓尽致的众多“描绘”。
别世杰的工作室内,古香古韵,到处摆满了印制好的扑灰年画作品,弥漫着传统文化艺术的味道。扑灰年画人物题材所展现的“孝文化”,如涓涓细流,滋养着人们日渐沙化的心灵,构建人们新时期和谐的精神家园。“传统的《二十四孝》是通过模板印好线稿之后,再进行上色加工,最快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别世杰介绍道。对于扑灰年画和半印半画的创作,他经常到外省与当地的艺人交流。在山西的学习交流中,有些半印半画的创作色彩亮丽,人物形象也卡通化了,让人感觉很新鲜,而他也在学习中将一些艺术精髓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近30年的扑灰年画创作,别世杰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他在传统与现代两者之间,不停地摸索创新。“年画创作的主流是按照传统,不能离开主线。只有通过交流学习创新,才可以给传统文化更多的生命力。”别世杰说道。
刚柔并济显非遗魅力
每当朝阳当空,青州古城的非遗展演现场便涌现出一群踢毽的男男女女;或单人,或三五成群,时而凌空腾跃,时而俯身勾踢,那如燕的身姿和婀娜的形态伴着上下翻飞、五颜六色的花毽,吸引游客不断发出阵阵地叫好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