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我市坚持文化为魂加速打造文化名市

 
 
  暮春四月,潍坊喜事连连,第35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第八届中国画节、第十一届文展会接踵而至。海内外宾朋齐聚鸢都,不仅欣赏到如诗如画的美丽,也深刻感受到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文化因城市而兴,城市因文化而名。文化彰显了一座城市昨天的辉煌,今天的繁荣,明天的希望。潍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进程中,我市坚持文化为魂,着力激发精神文化新动能,着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标定文化新坐标,再塑文化新辉煌。
 
保护创新并行
 
让文化活起来
 
  对于文化遗产来说,继承是最好的保护,发展是最深刻的弘扬。
 
  打造文化名市,首先要把文化资源挖掘好、梳理好、整理好。去年以来,我市共整理挖掘特有文化资源480项,梳理编辑形成20万字的文化资料,确定了“九名”初选名单。寒亭杨家埠年画作坊、安丘庵上石坊等十余处文保单位完成修缮保护,坊子德日建筑群、昌邑姜泊民居群等十余处国省保单位修缮加快施工。组织开展了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评选,审核单位82处。
 
  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我市还推进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研发更好的文创产品,真正让文化“活”起来。今年春节期间,一系列十笏园文化街区文创产品刚一亮相,便受到广大游客的热捧。这些文创产品包括涂鸦年画、郑板桥茶壶、鼠标垫、杯垫、抱枕、笏板书签、十笏印记等,其中不少商品都让人眼前一亮。以涂鸦年画为例,通过与潍县木版年画传承人张运祥合作,将传统的年画制作成给孩子们玩儿的手造年画,可以自由涂色,使小朋友们也能接触到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笏园文化街区文创产品负责人张新星表示,从2月16日庙会开始,每天都有3000多名观众来展区参观,大家对这次的文创产品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纷纷表示,以前的十笏园只能看,现在还能“带回家”,文创产品很有内涵而且实用。
 
  文化遗产一旦拂去历史的尘埃,融入现代生活,就会重新焕发生机。我市坚持文物保护与文物利用、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四个统筹协调”,继续组织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积极推进文物与旅游、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目前,我市形成十笏园文化街区和青州非遗产品展示中心两大省级创意集市主阵地,搭建文化创意产品体验、展示和消费平台。“在青州非遗文化产品展示区3100米的古街上,文化创意店铺有100多家,古街两侧古玩字画、博物馆、风筝店以及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特色小吃等传统文化元素完美地融入到景区中,让古街显得格外热闹,而传统文化也可以借景区传承下去。”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马爱娟说。
 
满足群众需求
 
让文化动起来
 
  文化繁荣发展,不能唱独角戏,只有扎根群众才能茁壮成长。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多元的文化生活,文化必须“动”起来。
 
  为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我市已连续举办两届市民文化节。人民广场、文化街区、社区大舞台上,传统秧歌、非遗展示、京剧……一场场展示、演出为市民带来文化的饕餮盛宴。    
 
  据了解,第二届市民文化节期间,共计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2000余场,参与活动群众达50多万人次,真正成为了“市民的节日、百姓的舞台”。
 
  市民文化节是我市惠民文化活动的缩影。近年来,我市公共文化设施继续上档升级,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率达到94%。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进一步深化,去年市图书馆年进馆人数突破120万人次,各级文化馆举办公益性培训班8000多课时,各级博物馆举办展示展览活动200多个,服务群众300多万人次。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更接地气,去年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7.4万多场,“一村一年一场戏”6000多场,对1983个农家书屋进行了图书更新。
 
  除了提供免费公共文化服务,我市还创新方式方法,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文化消费中来。去年,我市成功举办了首届文化惠民消费季,通过十大特色板块支撑、线上线下联动消费、市县镇村协同推进,策划组织主题活动200多项,不仅满足了老中青不同年龄阶段消费群体的需要,而且把国粹京剧、历史名胜、非遗传习、图书电影、数字动漫等不同类别、不同年代的文化产品涵盖在内,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