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相关决策部署,青州着力夯实乡村文化基础,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培植壮大乡村文化产业,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之路。
文化“惠”民,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新提升
初夏时节,在青州云门剧院,丁枢忠、姜丽、孙璇等演职人员正加紧排练。“今天排练的是《吊金龟》《坐宫》等经典剧目,过几天就要到谭坊镇刘君台村送演出了,我们必须把状态调整到最好。”丁枢忠说。
丁枢忠说的“送演出”,指的是青州正在积极实施的“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形式,把真正的戏剧等艺术表演形式送到广大农村的百姓家门口。
这是青州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一项具体行动,他们已连续5年将“组织1000场文艺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文化惠民政策列入青州市政府承诺为民办理的民生实事,每年都拿出专门财政资金对“文化惠民”工程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重点奖励。
让村民享受文化服务的还有“全民阅读直通车”惠民活动。为最大限度地体现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建立更加完善的阅读体系,青州率先探索实行“全民阅读直通车”活动,努力实现全域内家庭直通、个人买借直通、馆际联盟直通、城乡互借直通四项阅读直通,用高效的文化服务模式激发了全民阅读积极性。目前,青州图书馆已“买单”图书5.8万册,投入金额130万元,与13个镇图书馆实现联网对接。20个村、社区确定为“全民阅读”示范点,青州也被评为山东省首届全民阅读示范县(市),全面推动了“书香青州”建设。
优质文化资源源源不断输送到乡村的同时,传统乡村文化也得到极大重视,并以更加鲜活的形式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乡村文化保护中重要的一项,青州全面挖掘民间文化遗产资源,建立起非遗数据库,并配套建设了非遗博物馆、非遗传习坊,专门用于非遗的表演和展示,还专门成立了非遗文化艺术团,组织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120多人在旅游景点进行民间艺术及非遗展演,探索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活态传承”。
配合乡村文化活动的活跃开展,城乡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完善,为乡村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硬件保障。
在城区,先后投资8000万元建设新图书馆,投资4000万元建设新文化馆,投资1.5亿元完成云门剧院提升改造,市图书馆、文化馆均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在镇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呈现新面貌,镇街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实现全覆盖;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达到100%。
文化“富”民,打造产业提升“增长极”
王坟镇后黄马村村民张子龙自小身有残疾,外出打工受限,常年以务农为生,每年收入仅2000余元,好在他有绘画的天赋,通过帮别人绘制陶瓷壁画补贴家用。
随着青州大力推进农民画发展,张子龙参加了青州组织的各类农民画培训,潜心于各类农民画创作和衍生品加工,很快成为当地农民画界响当当的“人物”,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为拉长传统书画产业链条,培育特色大众书画市场,带动乡村文化发展和致富增收,鼓励扶持农民画发展的大潮在青州拉开,“一张画,一亩田,农忙种田,农闲挣钱,实现双丰收”逐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特色。目前,该市农民画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成立农民画合作社10家、农民画产业公司20多家,年创作农民画5万余幅,经济效益2.5亿元。
把农村特色文化做成产业的还有乡村旅游业,青州通过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民俗文化、生态文化、花卉文化、红色文化,逐步形成和完善该市乡村旅游规划和各级镇、村旅游规划,青州乡村旅游内容日益丰富、特色愈加明显。如今,青州乡村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拥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处、省级旅游强乡镇3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省级旅游特色村5处、省级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20家、省级精品采摘园6处。已有100多个村庄、项目开发了乡村旅游产品,旅游农家乐近400家,直接吸纳农民就业2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