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红炉新生:感受非遗的力量

      随着风箱的拉动,炭火忽明忽暗,黑黝黝的铁块渐渐和火舌融为一体,炉膛火红,火候正当时机。师傅抡小锤,徒弟抡大锤,一锤下去,火花四溅,砧子上渐渐就有了铁钩子的模样。钳子夹着刚打好的钩子往水桶里一放,“吱拉”一声,白蒙蒙的水汽就从桶里升腾了起来。这是近日,第二届潍坊(东上虞)红炉文化节红炉打铁的现场。适逢周末,整个文化节现场人满为患。红炉打铁、锔艺绝活、风箱制作、杆秤制作、传统爆米花制作、草柳编、弹棉花等,一门门古老的手艺再现,让人好似穿越到了上个世纪。
 
红炉打铁 糙汉子做的却是技术活
 
  “二百只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这是潍县经济繁荣时期红炉锻制技艺的真实写照。“二百只红炉”指的是红炉规模,“三千铜铁匠”指的是红炉艺人群体,由此可见“红炉”“艺人”的规模之大,群体之广。而在这其中,东上虞的红炉锻制技术工艺精湛,最具代表性。
 
  “红炉锻制技艺起源于明末,主要发源地就是我们东上虞村,已有近400年历史。打铁看起来简单,但这绝对是一门技术活,铁烧到什么火候,从哪里下锤,如何弯、冲、打、连接组合成不同用途的工具,没有几年功夫是掌握不了诀窍的。这考验的是打铁几百年传下来的经验,师徒口口相传,心有灵犀,才能配合好,打出令主家满意的产品。”家住东上虞的潘师傅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近400年来,传统手工业打铁规模随着年代变迁,从个体铁匠铺,互助组,合作社,集体副业演变至今,该技艺于2017年10月入选市级非遗名录。
 
  “高密菜刀数夏庄,夏庄菜刀在邵家。”在文化节现场中间的位置,邵岗正在给烧红的菜刀进行夹钢。淬火完成,铁的氧化层被烧掉,随着叮叮当当几声响动,原本是钝口的菜刀已经夹上了发着白光的钢,看起来锋利无比。“我们常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就是指的我们这个夹钢技术。夹钢用的是道轨钢,就是火车轨道的钢,这种钢坚硬、有韧性,打出的菜刀非常锋利。以前都是徒弟打好了菜刀模子,最后师傅来夹钢,重要的就是夹钢这个技术活。夹不好,这块钢就废了。你别看现在的不锈钢刀到处都是,但真正比起来,还是咱们这种夹钢的菜刀好用。”已经是高密宝钢机械制造厂厂长的邵岗说。
 
  高密菜刀历史悠久,名扬大江南北,享誉关东内外,是名副其实的高密特产、老字号。高密市夏庄镇十里堡村、仪家村素有“菜刀之乡”的美誉。高密菜刀工艺主要指的是黑色夹钢刀,其刀身轻快、刀口锋利、不卷不崩、经久耐用,曾创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
 
手艺传承 几辈人做的都是这一门功夫
 
  “我做这种布玩具已经30年了。以前姊妹多,玩具少,我母亲就自己缝制布玩具给我们玩儿,虽然以前布料单一,但做出的各种形态的玩具,是我们小时候的一大乐趣。”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秀兰说。在她的摊点摆满了各种缝制的布玩具,有十二生肖,还有年年有余等,色彩艳丽,造型精美。
 
  “年轻的时候,我做了几年幼师,是母亲的话让我放弃了幼师的工作。她告诉我,这是老辈子的人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咱们手里断了根。”孙秀兰说。而孙秀兰母亲的手艺,来自孙秀兰的奶奶,辈辈相传,才让我们有幸见到了这种古老的手艺。现在她的姐姐和母亲等都从事布玩具的制作。她们设计制作的玩具甚至跟随国家领导人走出了国门,成了国礼。“有些人甚至打听要学习我们的手艺,所以下一步的传承应该不是问题。”孙秀兰说。
 
  同样,邵岗告诉记者,打制菜刀的手艺传到他已经是第八代了,可以说是菜刀世家,尽管现在自己工厂的效益一般,但他不愿让这种手艺失传,现在儿子除了淬火等几个关键点还没达到他的要求外,已经基本继承了他的衣钵。“烧炉子、打铁,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确实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一个是脏,第二个就是累。就说轮锤子这事,一般人根本就吃不了这种苦。儿子毕业以后,我好说歹说,才让他接受了打铁制刀这门手艺。”邵岗说。
 
 
精益求精 于细小之处见斤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