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年画注入鲜活时代主题

       年画是对春节最温暖的回忆,承载着中国人深厚的感情。
 
  年画,始于古代“门神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年画在新年时张贴,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祈盼,故得其名。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年画衍生成为一种中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1月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的“年画重回春节”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我市,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围绕年画制作技艺,鼓励“新创作、新作品、新应用”,让年画艺术生动反映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推进以年画为代表的传统工艺更好更快地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千家万户。
 
独具地域特色的扑灰年画
 
  “扑灰年画是我国独有的年画画种,诞生于元末明初,仅存于高密市一地。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扑灰年画的起稿手段很独特,它是用一根烧成木炭的柳条或者豆秸棒在画纸上当笔用,用它代笔勾画事先构思好的画作轮廓,画成灰稿。灰稿绘制完毕后,将其附在另一张画纸上扑抹,灰稿的轮廓就印在了画纸上,‘扑灰’也由此得名。”1月6日,记者在高密市姜庄镇孙家长村见到了49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密扑灰年画传承人王树花,临近春节,她在扑灰年画花艺术馆里,也变得格外忙碌起来。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过春节贴年画,便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之一。年画里都是吉祥富贵、幸福快乐和迎春的内容,所以在民间尤其是农村,深受欢迎。墙上新贴两张年画,屋子里年味顿时就出来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由此可见,贴年画的习俗,在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寄托。”王树花介绍道。“一些传统题材年画如家堂、《年年有余》、《财神》等,很受市民欢迎。近年来,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也逐渐为这门老手艺注入新活力,不仅在年画选题创作上力求精致,同时,在结构上也贴近现代人的赏析习惯,注入鲜活的时代主题,传递美好信息,寄托新年的幸福愿望。”
 
  “在民间,贴年画这个传统一度被淡化。为了让年画重回到人们的视野,我们也在努力进行着富有创新的传承,让更多的人喜爱它。”扑灰年画世家吕氏画派第六代传承人吕甄立告诉记者,“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静下心来,学习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门传统艺术,让它发扬光大。”
 
木版年画演绎艺人的匠心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是一朵永开不败的民间艺术之花。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于明初,盛于清代的乾嘉年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与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并称为全国三大木版年画。2006年,杨家埠木版年画被国务院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杨家埠,我们见到了91岁的杨家埠百年画店“同顺德”的第十九代传人杨洛书老人,同时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2002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杨家埠年画的头一道工艺是起稿画样,即构思、构图和画出样稿;第二道工艺是雕刻木版,版材都选梨木,经过锯、刨、铲等一系列工序,再用刻刀进行雕刻;第三道工艺是手工印刷,杨家埠印刷年画一般都用宣纸、毛边纸。”杨洛书向记者介绍道。
 
  25岁时,杨洛书掌握了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技艺的全过程,对刻版尤为擅长,他独创“刀头具眼、指节灵活”的雕刻口诀,其作品令人称绝。“平时刻的都是硬木,你得把刻刀插在木头里,让刻刀在木头里走,必须得用气用力,不然刻不了,70多年我都是这样用力,骨头已经变形。”杨洛书用毕生心血践行着艺人的匠心精神。经过70多年的潜心修炼,杨洛书制作的年画既秉承传统,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构图生动、夸张,刀法粗犷、质朴,韵味十足。
 
  “如今的杨家埠木版年画经过不断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已成为寒亭区乃至潍坊市的靓丽名片,我们杨家埠的子孙很多都在从事木版年画印制工艺,他们的加入,让我们的木版年画有了生机。”杨洛书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