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诸城茂腔打破传统藩篱大放异彩(2)

 
  曲随时代,戏为人民。诸城茂腔历经风雨沧桑而绵延至今,生生不息,原因何在?很显然,戏曲创作顺从了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和大众的接受心理。一部好戏总是思想深刻、精神充盈,能够让观众明白做人的道理、领悟真善美的内涵,往往可以影响很多人,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
 
  戏曲是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之一,千百年来,城里乡间,搭台唱戏,构成了社会上一道独有的文化风景线。看戏、听戏、唱戏,对人们来说,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进入新时代,振兴戏剧艺术是时代的需要,诸城市把握新时代的文艺担当,深入挖掘传统茂腔的宝库,充分发挥戏剧艺术启迪思想、启迪心灵的功能,赋予传统戏剧新的时代气息,推动诸城茂腔传承创新发展。
 
  推陈出新。一部好的作品,一定要“活”在当下。诸城市紧扣时代主旋律,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热点相结合,不断强化精品意识,进行创新创作,一批高质量的文艺精品涌现出来。比如,现代茂腔戏《养儿无错》以演唱的方式进行感化教育,促进家庭社会和谐;茂腔戏《平凡人生》,报告演出累计100余场;大型茂腔现代戏《王尽美》,以弘扬“尽善尽美为人民”的时代精神,受到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
 
  让传统文化沉下去聚人气。诸城市按照“重心下移、群众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和农村社区文化阵地的作用,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活动。此举不但加强了传统文化的群众基础,聚集了人气,也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在推动地区传统文化发展中,诸城市树立了强烈的品牌意识,让本地特色文化成为对外推介和宣传的一个落脚点。茂腔是诸城市的非遗项目,广大群众对茂腔有着深厚的感情。为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打响诸城茂腔品牌,2017年11月份成功举办山东省(诸城)首届茂腔文化艺术节,来自诸城市及青岛西海岸新区、高密、五莲、胶州等5个县市区的10家茂腔艺术剧团的名家名角、茂腔新秀400余人参加演出,共展演优秀剧目10场,现场观众3万余人次,网络转发、点击量达30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和群众广泛赞誉。
 
  敏求之,力行之,或为了自己,或为了大众,或为了社会,一切终归是为了时代的更加美好。
 
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繁荣发展
 
  传承不息,创新不止,在传承与创新中诸城市从顶层设计、社会、个体三大层面着手,全力推动茂腔艺术繁荣发展。
 
  2006年,茂腔艺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诸城市站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戏曲的高度,以活跃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开展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山东省(诸城)首届茂腔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将诸城的茂腔精品推向了全省,并确立了茂腔作为山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的地位,进一步扩大了茂腔艺术在全省的影响力。
 
  弘扬传统艺术,关键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诸城市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对内传帮带,注重内部人才挖掘和培养;对外虚心学,打通与国内高端人才的交流渠道,形成了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搭建载体培养传承新人。诸城市成立茂腔综合传习中心,面积600平方米,包括传承人工作室、资料室、培训厅、展演厅等,为茂腔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固定场所。同时,该市实施“传承人培训工程”,将举办茂腔培训班等作为非遗保护的常态化工作。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开设非遗项目免费培训班,每周开课一次,零门槛招收社会学员,壮大非遗爱好者队伍。
 
  引进高端人才。《失却的银婚》在创作过程中,特邀国家一级编剧韩枫进行剧本编创,国家一级导演杨琨对剧目进行总体指导,国家一级作曲栾胜利担任作曲设计,国家一级舞美师寇彬担任舞台美术设计,特邀国家一级演员荆延国、孙红菊分别担任主演。高端人才的引进,确保了这部茂腔戏的高起点,同时也为参与创作演出的本土演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诸城市还利用国家艺术基金的扶持,重点培养舜龙艺术团的青年演员王帅、张慧等十名优秀表演人才先后到中央戏剧学院等高等院校进行深造。此外,诸城对全市创作演艺队伍进行建档管理,建立起老中青梯次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