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古老民俗文化 闪耀时代光彩

民俗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也是历史发展的缩影。多姿多彩的民俗非遗文化,使我市享誉中外。近年来,我市的民俗文化取得了良好发展,九头船、小章竹马、秧歌、舞龙等非遗传统民俗表演在众多传承人的继承和创新下,展现了更多新时代元素,焕发了新的活力,丰富了百姓文化生活。
 
五百年庄家“九头船”
 
  “1517年是奎文区庄家村建村148周年,庄家村人为了庆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好年景,举办了一次跑船庆祝活动。第八代族人庄兆东、庄东洋兄弟二人在传统旱船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设计并制作了长9米、有9个人乘坐的旱船,取名‘九头船’。”今年68岁的庄连英是庄家“九头船”的第十代代表性传承人,她向记者介绍道:“小时候听老人讲,古时候‘九头船’60年跑一次,现在村里有了大事、丰收年的时候都会上演。近20多年来,每年二月二,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跑船活动。”
 
  随着乐曲的伴奏,船翁指挥起浪、漩涡、风平浪静等船令,船上九人则要步调一致地完成前进、后退、旋转、起伏等动作。“我们‘九头船’的船体长9米,中间宽2.4米,高达2.3米,上面有‘七仙女’‘董永’和‘王母娘娘’。人物造型生动,服饰优,动作矫健。”庄连英介绍道。“9米长,是因为9在阿拉伯数字个位数中是最大最吉祥的,所以用9米作为船体长度。”
 
  “‘九头船’在2012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几十年来,自己和‘九头船’有了很深的感情。1987年,庄家‘九头船’由第九代传承人庄龙义挖掘恢复,并成功制作了‘九头船’和甩,重新恢复了原有的风貌,并多次参加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演出和大型庆典活动。”庄连英饱含深情地说道。每一次她担当总指挥的时候,都会有一些内容的创新,以增加喜庆的气氛,让百姓喜爱。
 
  “对于这项非遗的保护,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了很大支持,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参与的,这是我最担心的,这么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传承下去,就会面临失传的危险。”庄连英说道。她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九头船”的传承中来,将她的本领教授给他们,让“九头船”继续绽放光芒。
 
传统舞蹈“小章竹马”
 
  “小章竹马”是昌邑市围子镇西小章村在每年正月初八举行的一种仪式性表演活动,集出征列阵、戏剧表演、民间舞蹈和武术打斗于一体。因为它是一种保存完整的民间艺术,因此也被称为“中国村落家族式竹马艺术的活化石”。
 
  临近春节,村里的人们开始排练起来。“‘小章竹马’是由马氏家族二世祖马亮创作的,按照行军阵法和自家拳法,以模仿元朝末期朝廷为各地镇守元帅赠送美女的行军过程为内容,整合成了一套新的跑竹马表演形式。表演阵容强大,程式复杂,演技精彩,打斗念唱,花样繁多。西小章村马氏家族人世代相传,从元代延续至今。”昌邑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2009年,‘小章竹马’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前面是“马”字大旗的领路人,随后跟着手持枪刀马叉的二三十个武术队员,再后便是九马十人的竹马队伍,马队后面是锣鼓队员,锣鼓队后面是18个手持腊杆子的护马队员,最后是举着“龙”字大旗的压轴人物。出村时放三声“大炮”(用三个大爆竹代替),进村时再放三声“大炮”。找一个宽敞平坦场地,由武术队员和护马队员围成一圈,竹马队便开始表演……表演时既有对白又有舞蹈,跑上一气停下,便又演唱一气,然后再跑,场面壮观。
 
  “很多年轻小伙子喜欢这项运动,他们跑来跟着我学练枪刀剑戟、棍棒、马叉,为‘跑竹马’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今年已经72岁的武术教师马兴华说,他已经组织了一批十七八岁的青年后生,以保持马氏家族“跑竹马”艺术后继有人,永葆兴盛。
 
龙舞九天欢乐多
 
  每一种民俗表演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昌邑市都昌街道高侯章村的“舞龙”远近闻名。每年到了冬天,人们就开始扎制红龙、青龙在村子里舞动起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