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节越办越好了,这次中国画节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各位名家在继承方面、在创新上都有很多好的作品出现。中国画节的举办不仅促进了画家之间的交流,也有益于大众美术的普及。”在鲁台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九届中国画节现场,记者见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看什么画什么我觉得是不够的,毕加索说,别人画看到的,我画我知道的。我们中国人讲物我相融才出意境,创造别人没有创造的技法,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那你一定是跟别人不雷同的。”作为一位知名画家,杨晓阳的艺术哲学是写天地大美之意。
受过严格系统的训练,既有西方绘画的素描造型能力,又有着娴熟的中国笔墨技法,杨晓阳对于艺术的探索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肯定。他的写生,贴近原生态的生活真实,也符合画家本人豪放不羁而又含蓄内敛的性格。著名理论家邵大箴直言,他欣赏杨晓阳的写生人物肖像,“以笔线为主的生动造型反映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寄寓着他强烈的写意追求,透露出他面对表现对象时内心的激情;我也欣赏他的一些大幅创作,主题性的、装饰性的,表现出他在深入收集素材和体验生活基础上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由创造的精神。”
中国画水墨的艺术与文脉有着悠久的关系,体现着易、老、庄、禅、儒家等深厚的人文哲学底蕴。2000年左右,杨晓阳开始着重于写意水墨画研究。在他看来,写意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概念,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杨晓阳认为,“国画‘写意’理论既早熟又高超。与西方艺术不同,中国艺术从来都是写意论,强调意在笔先。”通过近十多年从事水墨的经验,杨晓阳发现水墨本身是无法写实的,而这恰好正是水墨的优点。
“丝绸之路”对于某些人或许只是一段经历,但对杨晓阳而言,则是全部。“我出生在丝路的起点——西安,它就流淌在我们西安人的血液里。”杨晓阳说,他明确以丝绸之路为创作主题是在1985年,此后的30年间,杨晓阳几乎走遍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最远到达希腊、罗马。2016年,杨晓阳首次举办“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大型个展,在无处不在的“丝绸之路”元素中,全面展示了他从写实到写意的大跨越。在持续对丝绸之路题材探索的过程中,杨晓阳的绘画技法从对中国传统的继承转为中西结合,从写实转向了写意。
中国画的艺术核心是表情达意,中国美术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和海纳百川的雄浑气魄。“这么多年来,我的艺术实践从不回避宏大叙事,从不沉湎于无病呻吟的小我。伟大的民族需要伟大的文化,艺术需要重头戏。”在杨晓阳眼中,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或历史事件,它是文化的产物,更是艺术的表现。“丝绸之路本身就蕴藏着艺术取之不尽的宝库。” 在“丝绸之路”上深耕,从传统中汲取艺术营养。2018年,第八届中国画节期间,《从写实到写意·丝绸之路杨晓阳美术创作文献展》在我市鲁台会展中心展出。此次展览收录了杨晓阳以“丝绸之路”为题材创作的235幅精品,展现了他严肃认真的探索精神,坚实全面的绘画功力,以及写意水墨的突破与创新。
“关注生命的本真,写天地大美之意”,杨晓阳的绘画不是局限在一个故事的情节、道具或者民族服饰上,也不会被这些表象吸引得眼花缭乱,而是挖掘天地人自然深层的关系。正如杨晓阳的艺术理念,“天地人一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大写意是民族特色,中国独有。艺术最终的目的,就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也必须是从写实到写意,这是用哲学概念的大写意来衡量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