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回归本源 探寻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

     
      纵观古今,在中国美术发展的道路上,真正优秀的艺术品总是精神与技术高度融合的作品,人物画尤其如此。在第九届中国画节《传统艺道 水墨人物——朱麟麒水墨人物作品展》上,中国画院原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朱麟麒首次展出的22幅人物画作品,包括“名人系列”“西藏采风系列”,均为他的“以形写神”的精品之作,也是他探寻传统文化本源的呕心沥血之作。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齐白石、张大千这样的大师,还是饱经风霜的普通藏民,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观之忘俗。
 
“这里也是我的老家”
 
  虽然是第一次参加中国画节,但自称“解放牌”的共和国同龄人朱麟麒对潍坊并不陌生。他虽成长于青岛,但他的祖籍是潍坊昌邑,近些年也数次来潍探亲访友和参观画展。“潍坊给我感觉特别亲切,这里也是我的老家。”朱麟麒说,“这次带来的画展,我取名叫《传统艺道 水墨人物》,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两个层面,或者说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中国人称之为‘艺’和‘道’。‘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甚至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个道,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道路,更是道德的回归和崇尚。”
 
  “潍坊是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这是很多城市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中国画节在这里举办,而且一连九年,是一种必然。”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让朱麟麒毫不保留表达对潍坊的欣赏之意,“山东是文化大省,潍坊又是山东的文化大市。山东文化的包容性让来到潍坊的人能在这里充分感受到。尤其潍坊还是临海大市,能够吸收和包容海外文化的融入,特别是书画行业,在全国具有相当领先的引导性。某种程度上说,潍坊的书画发展趋向代表着中国书画的发展趋向。这次很荣幸能真正意义上参加到画节中来,我觉得我更爱自己的故乡了。”
 
  “寻到自己文化的根,才能真正地自信起来”
 
  艺术源于生活,朱麟麒的创作之路亦是如此。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参加青海建设兵团,在青海一待就是20年。他深入牧区,风餐露宿,辛苦磨砺,将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大美边疆,那段岁月也给他的人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同时也为日后的绘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朱麟麒十几岁就开始绘画,在青海生活的那段时间,也正是他最想表达创作激情的年龄。“当时条件很艰苦,但是因为绘画,我从来没感觉到苦,所有的回忆,都是充实而饱满的。”朱麟麒说。正是由于这种热情,他笔下的藏民,融合了西方绘画的造型技法,透露着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人性之美。这些人物都有着质朴纯真的表情和积极昂扬的精神态度,即便生存环境艰苦,却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用顽强的生命诉说着生存的艰辛和内心的坚定。对藏民的细微观察成就了朱麟麒的人物创作,也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在不断的创作过程中,朱麟麒开始慢慢探寻传统文化的本源,寻找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作为画家能潜心学术,涵修素养必然能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品读朱麟麒的作品,再次验证了这个艺术规律。借助于朱麟麒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美学艺术理论修养,他把内心的精神追求诉诸于笔端,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的明暗、光影、透视、色彩等表现方法,融入到传统笔墨中去,人物结构严谨,形象饱满,脸部刻划吸取了西画的方法,细致而传神。衣服及背景采用了花鸟画和山水画中的很多技法,或泼墨、积墨或勾勒,干湿皴擦,皆适度而不张扬,线条细柔变化,相互交织,或浓或淡,或润或枯,微妙地表现着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在构图上,朱麟麒的每一幅作品都渗透着苦心经营、仔细推敲,既有传统的散点透视,也有西画的视点构图,还有打破常规的金字塔式构图。作品中每一物象都有特定的指导含义,背景与人物完美地统一于一体,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启示作用。不论藏民系列的现实人物画还是先贤名人系列的历史人物画,都体现了朱麟麒对远逝文化信仰的追念。
 
  此次展出的画作中,有一幅《归去来兮》,画出了中国近现代14位国学大师,这是朱麟麒探寻传统文化本源的试水之作,作品甫一面世,便引发了业内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