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山水画形式新颖,语言独特,别具匠心。在他的画中诠释着中华文脉和生活气息,把中国山水画推进到一个全新境界。”这是湖北省美术院院长周韶华对肖映川画作的评价。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墉在《东方欲晓——肖映川绘毛泽东词意山水画集》序言中这样说:“他的画厚重、简洁,可亲、博大,平正凝注、景境同生……”4月21日,记者在第九届中国画节中的“东方欲晓——肖映川绘毛泽东词意山水画展”现场,有幸采访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肖映川,并与他进行了一场关于艺术创作与探索的对话。
从版画到中国画的跨越
军人出身的肖映川,曾是《解放军文艺》杂志社的美术编辑,海军美术创作队伍里的老兵。1980年转业后,他成为了汕头画院的一名专业画家。从开始创作以来,肖映川就一直在版画领域耕耘着。多年的精耕细作,让他的版画创作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从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开始到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他连续六届参加了每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版画作品《南方新岸》入选了“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潮汕农家》入选了“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1989),获“广东省庆祝建国45周年美术展览”金奖。
“版画的印制过程比较麻烦,并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尽管我自己仍然感觉活力四射。但不得不服岁月的洗练!”肖映川说,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和精力等各方面不如从前,这也对作品完成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艺术的规律是相通的,我认为各画种之间从来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谈到最初是什么机缘让他从版画跨越到中国画时,肖映川平淡地说。
与其说是受身体条件的影响,不如说是对作品创作的严标准、高要求让他从版画涉足到中国画,从拿刀刻到提笔画,再次释放出了他的才华。在不断尝试将版画的语言融入水墨表现中,肖映川的画激情迸发,节奏明快,铿锵有声,给人气韵交响、过目不忘的感受。
“我是做版画出身,版画已经做了三十多年,相比之下水墨画才做了十几年,所以很多人都说版画是我的‘原配’,水墨画是我的‘情人’。所以我的水墨画会借鉴版画的构成、黑白处理等因素,形成了现在所呈现的风格。”肖映川笑着对记者说。
毛泽东词意点燃创作灵感
“1975年,我在总政治部解放军文艺社工作期间,曾经沿着红军长征路线进行过两个多月的采风写生。我翻越大雪山,走过铁索桥,穿越大草地,攀登大凉山,跨越金沙江,走进甘孜城……在这一路上,我时不时想起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的壮丽宏伟的诗词,我将之与所看到的、所感悟到的一切一一对照,更加感叹于长征的不易与艰辛,还有祖国大好河山的雄美,以及人定胜天的无畏与乐观。时至如今,我再次重温毛主席的诗词,依然深感其中的气势恢弘与磅礴豪迈。其视野之开阔,想象之无羁,气魄之雄伟令人豪情顿生。”
肖映川说,这一路下来让他印象深刻,这段经历也为他的创作埋下了伏笔。“近几年来,我又多次赴西部采风写生,再次体验红军长征途中的山山水水,始终压抑不住对红军长征与毛泽东词意的创作欲望。”
攀雪山、过草地、走天涯、闯天险,肖映川的足迹遍布青海、四川、西藏、新疆、甘肃等地,他把艺术的视角转向了崇高而壮丽的西部。从浩瀚无垠的大海转向了广阔无边的莽原,是空间的选择和精神的守望,更是艺术的拓展和情结的延伸。西部山水经过他的情感酝酿和升华,用笔墨抒发出了绚丽画面和多彩人生。
在今年的中国画节上,肖映川带来了25幅六尺对半的“东方欲晓——毛泽东词意山水画”条屏作品,是肖映川涉足中国画后的一大力作,也是他继去年完成18幅丈二对开的组画《雄关漫道》之后,又一精心之作。“这次我带来这25幅作品参展,是为参加第九届中国画节专门精心准备的。”肖映川告诉记者,这也是历时半年多的创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