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众非遗传承人亮相民博会(2)

 
  徐州的“古砖砚雕刻、金石传拓”技艺,源自汉代汉化像石与汉画像砖,近代则从清末举人、大书法家、篆刻家、收藏家张伯英可考,再以后是民国初年徐州美术教育家李雪鸿。李雪鸿传弟子书画家、专篆刻艺术家戚全信、徐志强再到戚朝阳,传承五代,历经一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古砖雕刻技艺非遗传承人戚朝阳,现为徐州市玉石雕刻协会副会长,徐州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1998年起,戚朝阳开始对汉砖、其它古砖等文物的收藏,潜心研究古砖上的文字与图案,学习“古砖砚雕刻”技术。
 
  古人造物,不遗余力。一方砖、一片瓦,都是用心在做。以古砖磨制成砚,由来已久。今人追摹古风,亦有凿池作砚之雅好。于千百残砖中偶尔得一二绞胎,观其纹理,或如行云流水,或如烟霞飘散,或如云山胜景,或如大理奇石,凡此种种,无一类同。而绞胎砖往往质地坚密,间有青、白、红、黄数色,斑斓夺目。若得良工精制,更兼细腻光滑。
 
  不是每一方砖都可以作砚,不是每一方砖砚都是绞胎,不是每一方绞胎都如此璀璨……古砖没有一块完美无缺,全部都有完美的缺损。古砖,澄泥尔制,泥质坚硬而细腻,砖上一般刻有纪年文字或吉语图案,可以考古证史历来受学者玩家赏识。古砖收藏的兴起始于宋,在明清发展为显学,尔中嗜砖者甚众,显赫者有阮元、张廷济、陆增祥、陆心源、鲁迅、端方、僧达受、吴昌硕等。
 
  古砖改制砚台置于案头,可用可赏,观摩其文字图案,质朴斑驳,感悟历史厚重。故文人常以为宝。今人则多一份雅兴,承托爱物,或壶或杯,或文房或养育菖蒲,或培育苔藓,物随人雅,心旷神怡。
 
  古砖大朴古拙,具有纪年、吉语、画像的、等独特内涵和文化历史信息,是其它任何砚未能与之相比。置于书桌案头,古色古香,更添古气雅韵。
 
  徐州古砖雕刻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戚朝阳告诉记者,从1998年起,业余时间开始对书画类、汉砖、其它古砖等文物的收藏, 2008年起开始大量收藏古砖,研究古砖上的文字与图案,并在许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古砖砚雕刻”技术。并从开始阶段的修复毁坏的古砖,到如今的对古砖砚进行再加工的设计雕刻。
 
  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瓷板画技艺非遗传承人张云华,师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军教授和景德镇陶瓷学院杨冰教授,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委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其作品意境高远,或雪间春草,或篱间秋色,或荷叶蜻蜓,都有一种亲近如家常的诗意感动,多次荣获国内大奖,《中国陶瓷》《中国陶艺研究》《中国收藏》《景德镇陶瓷》《瓷都晚报》《安庆日报》等多家报刊和网络媒体专刊报道,作品多次在北京、深圳、杭州、景德镇等地被藏家拍卖收藏。
 
  在文展会现场,青年竹雕家“留青竹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双告诉记者,“2008年我从电视上了解了“留青竹刻”的传统技艺,感觉非常适合自己,也很喜欢这门手艺。于是一个人来到常州拜师学艺,当时雕刻的师傅不收学徒,收也只收本地户口的学员。我在常州苦待了两天,人家还是不收,我只好回家。但我对竹刻的热情没有丝毫消减,而且与日俱增。在网上查了好多关于资料,也在外出务工留心竹雕情况。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浙江东阳也有竹雕这门手艺,于是辞掉工作来到浙江东阳拜师学艺。师傅是刘向荣看到了我的执着,就把我留了下来,开始毫无保留地传授我技艺,包括取材,后期处理,还教会我如何接触绘画,这一待就是6年。”
 
  常言学徒三年,则苦学六年,技艺颇有小成。李双想“索源而上”,要到留青竹刻的发源地常州深造。他以小有成就的青年竹雕家的形象,又去常州徐秉言老师那里学习了一段时间,接受一次传统的正统的技艺熏陶,眼界更高远、技艺更纯正。
 
  在展览现场,《侯氏笔庄》非遗传承人侯佰武告诉记者,徐州的毛笔制作恢复生产,是1979年的事了。从那时算起,他接触毛笔生产近四十年,不断做徐州毛笔的宣传,深知好毛笔制作不易。从秦始皇的蒙恬制笔,至今二千年来,毛笔制作积累起“尖圆齐健”的笔才是好笔的理念,用笔人、制笔人都称之为中国毛笔的“四德”。他说:“有感于毛笔制作不易,我曾写过四句话:一支毛笔万根发,层百纤毛护芯花。粗细短长梳理美,尖圆齐健可直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