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文化+”打造农村特色产业……乡村文化振兴的美丽图景在我市全面铺开。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近年来,我市在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同推动的乡村文化振兴大格局的基础上,系统规划设计,统筹谋划引领,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潍坊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聚焦思想铸魂
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在我市,各类经常性、面对面、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涌现出寿光市“三突出”做法及潍城区“五化”模式等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样板、新典型。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我市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同时立足抓好农村党员、未成年人等重点人群,扎实推进党员进县级以上党校培训,布局“1+7+N”全市党性教育基地格局,实施“三红”工程深化中小学校党建工作,打造校园“红色文化长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聚焦乡风民风
打造百姓精神家园
倡导婚俗新风,推行厚养薄葬在乡村蔚然成风;“爱家”系列活动、“家庭教育乡村行”“美丽庭院”创建等鲜活实践,以家庭“小美”聚合乡村“大美”。
家风带动民风,民风促进乡风。我市以移风易俗促文明乡风,在各村居成立红白理事会,组织开展红白理事会培训指导。对移风易俗进行暗访,媒体曝光,督促整改。加强殡葬惠民政策宣传教育,推进农村公益墓地建设提升。在各村居、社区广泛开展“最美家庭”和“好公婆”“好媳妇”等最美家庭角色创评,为乡风文明增添厚重底色。
聚焦文化惠民
提升群众服务效能
428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接入数字电视信号、6029个行政村放映农村公益电影有效场次19943场、更新行政村、社区健身器材480处……一连串的数字是我市文化惠民工程的最强注脚。
我市开展的“乡村振兴公共文化建设示范镇(街道)、村(社区)创建”活动,让村居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不断提档升级;文艺巡演、公益培训等活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胶东大鼓《翠兰搬兵》、诸城茂腔大戏《失却的银婚》、临朐周姑戏《报喜鸟》等一批农村题材文化艺术作品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奖项并进行展演。
聚焦地域特色
传承文化挖掘动能
昌邑市西付村突出纺织文化,打造“产村结合、农旅一体”的美丽村居示范;临朐县隐士村彰显鲁中山区“石头房”特色风貌,打造别具一格的“鲁派民居”潍坊样板。
悠久的乡村文化遗产承载历史,记录乡愁。我市积极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开发,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深入推进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展特色风貌提升工程,加强传统村落修缮保护,一大批农村文物和古民居、古建筑得到修缮保护。
同时,积极统筹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不断挖掘乡村文化新动能。打造了一批风筝、年画等传统工艺特色文化产业镇村,实施非遗传承“百乡千人培训计划”,启动“九千绣花女”培训工程。并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融入乡村建设,齐国盐都片区、雪芹戚里片区等文旅融合片区,青州八喜大集、诸城竹山生态谷等涉农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为乡村文化振兴作了新时代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