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让非遗传承之路行稳致远

  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日前,记者走进十笏园文化街区,与非遗传承人沟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等情况,大家纷纷表示:唯有创新,才能让传承之路走得更稳更宽广。
 
文创让非遗更接地气
 
  栩栩如生的鸟儿、凶神恶煞般的钟馗、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在十笏园非遗空间的“葫芦坊”里,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形象被王海燕以葫芦烙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日前,记者走进王海燕的“葫芦坊”,仿佛来到了葫芦王国,大大小小、颜色不一、姿态各异的葫芦随处可见,而她正在大大小小的“葫芦娃”中潜心创作。作为2020年“十笏园非遗合伙人计划”非遗项目之一的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王海燕告诉记者,从葫芦的种植到挑选、从表面打磨到精心构思、从提笔操作到落笔刻画,每个作品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在葫芦上烙画,要先用铅笔起稿,再用烙铁勾线造型。”王海燕说,烙画要掌握三个“度”:温度、速度、力度。“烙笔在画面上走的速度决定了线条在葫芦上的颜色,手的力度同样影响着线条的颜色,劲儿大点画面就比较黑,用的力虚点颜色就淡一些。用这三个度相互配合,就会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王海燕一边演示一边介绍道。
 
  一个个普通的葫芦,在王海燕的精雕细琢下,旧貌换新颜,被赋予了浓浓的文化气息。记者在“葫芦坊”内看到,飞黄腾达、麒麟送子……一件件寓意吉祥的葫芦烙画作品栩栩如生,惹人喜爱。
 
  唯有开拓创新,才能更好传承。在做好传统葫芦烙画的基础上,王海燕还创作了许多葫芦烙画衍生品。她以葫芦为载体、以传播传统烙画文化为己任,让其兼具时尚和实用性,如酒葫芦、茶具五件套、牙签筒、随身茶叶罐等,深受游客朋友们的喜爱。
 
  “这个随身茶叶罐做得小巧玲珑,兼具美观性和实用性,我非常喜欢。这种带有文创特色的艺术品接地气,更能获得市场认可。”正在和友人参观的市民孙先生说。
 
创新赋予作品灵魂和情怀
 
  “这件作品叫金玉满堂,手串上的各个面是根据格子纹路创作的,各不相同……”日前,在十笏园文化街区郭家巷的广云轩里,核雕匠人张永彬介绍着自己刚刚完成的作品,眼神中透露着自豪感。
 
  今年52岁的张永彬师从潍坊著名核雕艺术家裴曰信,是潍坊核雕第六代传人,中级工艺美术师。“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在传统中创新,每一件作品都应该有灵魂、体现一种修养、蕴含一种情怀。”张永彬说。他喜欢看书、看电视,很多设计灵感都是来自于书本或者电视中某个情节。通过生活中的感悟和长期对物象的敏锐观察,然后亲身实践,触发灵感,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语言。
 
  走进张永彬的工作室,如同走进一个小型展览馆,展柜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作品,有的玲珑小巧,有的大气磅礴、栩栩如生、生动传神,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他对核雕艺术的坚定与热爱。他创作的作品层次丰富,浅浮雕、圆雕、镂空,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多次参加省、市级比赛并获奖。
 
  在张永彬看来,艺术就是生活的缩影,记录着时光的点点滴滴,而作品也记录着时间走过的样子。每天沉浸在核雕的世界里,张永彬表示:“我感到精神和内心都很充实与满足。每天早晨7点半我就会到工作室拿起雕刀进行创作,这是我一生的事业。现在就想着如何让手艺更好地传承发扬,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走得更远。”
 
多方协力支持非遗做大做强
 
  如何让非遗更好地传承弘扬?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一直在探索实践。由市文化和旅游局、潍城区人民政府、市投资集团等部门和单位在十笏园文化街区联合打造的“国家级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十笏园非遗空间(以下简称‘非遗空间’)”,自2019年投入运营以来,在项目保护、成果展示、IP打造、宣传推广、研学旅游、价值转化等方面成绩突出,效果显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相关模式荣获了第四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并在全省文旅系统内推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