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经是刻写在贝多罗(梵文Pattra)树叶上的佛教经文,最早起源于印度,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漫长历史。它除了记载佛教经典之外,还有天文历法、社会历史、法律法规、民情民俗、医理医药、生产生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极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素有“佛教熊猫”之称。
千余年来,人们对贝叶经十分珍惜,视为传世之宝,十分珍罕,一般游客难睹尊容。时至今日,为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贝叶经这一人类宝藏的关注和重视,2020年文展会期间,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以及协会潍坊展览交流中心、潍坊十笏园文化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联合主办的“传承历史,灿烂文明——贝叶经学术展”系列活动于2020年12月27日在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2号美术馆亮相,展览为期一个月。
本次活动主办方、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兼事业发展部部长李祥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本次展览举办的十分成功,贝叶经既有观赏价值,又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从文物收藏、展览和展示的角度来看,此次展出的贝叶经数量众多,品相精美,图案和文字清晰度高,在目前国内乃至全世界都非常罕见。”李祥还表示,协会将进一步协调各方力量,尽快成立国内首家贝叶经博物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组织专家展开深入研究,填补我国在这一收藏领域的专项空白,并在扩大对外交流、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最初,经、律、论三藏是以师徒相承、口口相授的方式流传,并没有见诸文字。至公元前1世纪前后,大乘初兴之际,才将口头的圣典抄写在贝叶上,成为卷帙浩繁的三藏经典。据文献记载,贝叶经的使用及传播,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贝叶经首次以文字形式真实而完整地记录了释迦牟尼佛的教义。公元1至10世纪,古印度佛教徒携带大批贝叶经,前往中亚、我国新疆、西藏和尼泊尔等地弘法;这些地区的佛教徒也前往印度学习佛教,并带回大量贝叶经。佛教和佛教文化得到极大的传播、发展。
汉明帝便派遣使者中郎将蔡愔、博士秦景等12人到天竺国(今印度)去请教佛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经。他们从天竺请来了两位佛教大师,竺法兰和迦叶摩腾,同时用白马驮回许多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经。汉明帝按照天竺佛寺的模样在洛阳建造了一座佛寺,命名为“白马寺”。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僧(玄奘)去西天(印度)取经,带回多达657卷贝叶经。宋乾德三年,沧州僧道圆自西域还,得佛舍利一水晶器、贝叶梵经四十夹来献。开宝后,天竺僧持梵夹来献者不绝……上述这些“贝叶经”基本都属于大乘佛经,即北传佛经,以梵文为主。
此外,贝叶经另有两个通路传入中国。一个是西藏,一个是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