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越来越近,游子思乡之情也越来越浓。而疫情防控形势再次升级,许多外来务工人员都选择留在潍坊过年。如何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尽可能为留下过年的人们提供更加周到、暖心的服务保障,让“年味”不打折,这不仅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也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温度。
1月27日至3月12日,围绕“采年货”“赶年集”等主题,我市组织年画、剪纸、面塑、泥塑等传统手工艺项目开展线上培训、展示展演活动,由各地能工巧匠、手艺达人等介绍手工艺品、特色文创产品等,传承优秀民间文化。在潍城区十笏园非遗空间,非遗传承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让无处不在的“年味”日渐浓郁。年俗文化回归现代生活,不仅让极具特色的非遗流派焕发光彩,也让在外打拼的人们感受到城市的暖意,在心里激荡起幸福的年味儿。
年画有戏百看不腻
按照传统年俗,年画是“年”的象征之一。当一张张色彩艳丽的年画贴上家家户户的大门时,人们期盼已久的春节才算真正来临。
近日,记者走进非遗空间,潍坊木版年画传承人、高级美术工艺师张运祥正以刀为笔,以木为纸,在梨木上精心雕刻着他的年画作品。“做木版年画,有句老话说: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张运祥说,好的木版年画作品不仅要有好的雕刻技艺,还一定要会讲故事。“能讲故事,才是木版年画的灵魂所在。”
作为年画传承人,张运祥今年新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年画中,每幅作品都有大面积留白,上方为纵向排列的一句包含节气的诗句,下方为古典人物节气活动场景,让年画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全新内涵。他还将年画创新地印在了布上、藏书票上、风筝上,适应了多层次、不同人群的需求。
来潍打工的湖南青年张伟决定留在潍坊过年,张运祥的年画深深打动了他。张伟说,他家乡邵阳市的滩头木版年画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产地不同,但都传递着新春的祝福和期盼,能在潍坊见到年画就如同回到故乡般亲切,让身处异乡的他找到了回家的归属感。
而对于张运祥而言,他非常看好木版年画的发展前景。今年,张运祥的年画作品不仅畅销潍坊,而且在深圳、广州等地热卖。张运祥说:“年画是中国人特有的民间艺术,是中国人最深刻最传统的记忆,能用年画唤起大家的身份认同感,我作为年画的非遗传承人深感自豪。”
小小面人勾起童年回忆
在许多人童年的记忆里,都留存着这样一幅景象:热闹的街角,一个小小面人摊,捏面人的师傅像变戏法一样,短短几分钟时间,就捏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神话人物或者小动物。孩子们围做一团,看着这些活灵活现的面人久久不肯离去。在非遗空间,潍坊孟氏面塑第五代传承人孟祥祥让这段尘封已久的记忆又鲜活起来。
面人又叫面塑,我国古代在民间流传着逢年过节用面粉做面鱼、面羊等面食的风俗。后来出现了专门捏面人的师傅,用模子或手将面团捏制成各种人物、动物摆到街市上叫卖,由于其形象逼真还可以食用,很受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欢迎。
孟祥祥一边创作他的面塑作品一边介绍说,捏面人是一门传统手艺,以前逢年过节大人就捏个面人哄孩子开心,那时候孟祥祥就喜欢凑在父亲身边打下手,捏面人的种子就这样种在了心里。
“过去,手艺人都是把面人插在草把子上叫卖,卖得最多的是孙悟空和猪八戒。但面人没几天就坏了。现在,我们改进和面的工艺,主要原料糯米粉和高筋粉,添加防腐剂保鲜,添加甘油保湿,面人的保存也从棍插式改进成了托板式和盒装式,这些改进让面人的创作上升到了艺术层次,现在已经能实现长久保存了。不仅如此,面人创作的题材也更广泛了,精细化程度也更高了,现在很多面人作品能达到收藏级别。我近期创作的一些以影视动画人物为题材的作品以及抗疫题材的作品,不仅受到了专业非遗组织的认可,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
今年,孟祥祥准备在“云上”过大年活动期间,多开展几次线上培训和展示展演,让更多的人从捏面人中找回童年的记忆。“从小我就很喜欢面人,一看到面人师傅捏面人,脚就像生了根,走也走不动了。如今,年龄的增长并没有减少我对面人的喜爱。期待春节期间多开展几次线上展演,能让我们再重温儿时的乐趣。”高新区的刘梅对线上活动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