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潍县山水画家孙德庭(13)

  1971年春,听说郭味蕖先生疏散回老家,孙德庭专程去探望,在那间小屋里,九年未见的老友,促膝谈心。郭味蕖以松、梅、杜鹃、山茶、荷花、芭蕉为题画赠孙德庭,《松》题写“懒龙睡起才伸爪,抓破青天一片云”;《山茶》题写“一枝以先破春寒”。五十年后,李果先生将画重新装裱,请书法家孟庆泰撰跋题签,纪念两位老友的真挚情谊。

 

  1972年春,于希宁来信说,他得到群众谅解,解放了,可以外出写生,但右肩肩周炎,每每作画,疼痛难忍,几乎不能提笔,经过治疗康复后,开始到“相隔几十年”的无锡梅园探梅、观梅、画梅。此后多次南下,遍访梅乡,“相思未了有奇缘”,开启了艺术生命的新攀登。那段时间,他曾给孙德庭寄来墨梅、红梅、白梅等画作。《红梅》是1972年寄来的,梅花娇艳,香雪满枝,虬干如盘龙之势,点点红梅傲霜斗雪,不惧悬崖冰寒料峭,春意盎然之态跃然纸上。这应该是于希宁先生画梅的早期作品,红梅左侧、百丈冰的悬崖之下,只留下一枚小小的钤印“希宁之玺”。从此,梅花成为于希宁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他本人也攀登上艺术高峰,被誉为“梅痴”“画梅大师”“中国画梅第一人”。

 

  于希宁成为山东省美协主席、山东艺术学院院长、教授,而孙德庭依然是落魄的。虽然境遇不同,可两人仍然交往甚深,于希宁不避讳孙德庭的政治处境,总是真心相待。孙德庭的子女都在胶济沿线,他和夫人每年都要沿胶济铁路从青岛、潍坊、淄博、济南转一圈,探亲访友,做一次省际旅行。每到济南,必定去于希宁家,谈艺术、拉家常、叙旧情、讲逸闻。只要于希宁公事来青,也必到孙家探望老同学。

 

  从上海新华艺专毕业后的四十年里,孙德庭和俞剑华常有书信来往。俞剑华每隔十年,定给孙德庭寄画,60岁、70岁、80岁,都曾寄来佳作。只要俞剑华来山东,孙德庭必要去拜会。俞老暮年,白内障严重,去济南做手术。他听说后,立即乘火车赶往济南,看望慰问,陪侍左右。俞剑华寄来的画,孙德庭非常珍视,当做范本,反复揣摩,多次临摹,吸收其特点。这种师生关系,淳朴纯粹。

 

于希宁举荐赴博山

培训陶瓷设计学员

 

  于希宁经常代表山东轻工业厅到各地视察工艺美术产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的评奖或展览,认为有必要提高全省陶瓷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1972年,他介绍孙德庭到博山美术陶瓷厂,指导设计人员山水画。

 

  孙德庭在博山美陶厂开办国画山水画学习班,带了十几位学员。

 

  瓷器装饰,山水为主要题材,提高技能为当务之急,毕竟,平展的宣纸和弧形的瓷瓶,是不同质地,不同材料,需要因地制宜。陶瓷画对孙德庭是新课题,他开始了新的探寻,学着画瓷。

 

  1974年,青岛市中山路工艺美术服务部,淄博联合青岛二轻局举办“淄博陶瓷艺术展览会”,展出淄博多家陶瓷厂的大型陶瓷艺术作品,孙德庭画的高大型山水画瓶参展,受到欢迎。这种高大型瓷瓶,那时还是初开发,后来才得到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