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彰显家国情怀情系书画收藏

  伴随着潍坊画派的发展壮大,诸多书画收藏家应运而生,潍坊合兴美术馆馆长于伟建先生是其中的佼佼者。于伟建搞收藏40年了,以书画为媒,他与赫保真、于希宁、张玉峰、陈寿荣、高小岩等潍坊画派老一辈书画名家结下了深情厚谊,其生动的收藏故事与深厚的师生友谊,均一一浓缩在他收藏的每一幅经典字画中,而更为精彩的收藏人生,则彰显在收藏文化的发扬光大与历史担当的家国情怀中。

  收藏之道缘于研习书法

  在年轻时,于伟建便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书法爱好者。早在1978年,他就在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王竹泉女士的引荐下,拜于著名书法家张镜远先生门下学习书法。他天资聪颖,加之勤奋好学、触类旁通,深得老师厚爱。

  书法之道,学无止境,为让爱徒精进不止更上层楼,张镜远先生于1980年力荐于伟建拜师齐鲁书法泰斗高小岩先生,他遂前往青岛拜访先生。至今,见面之初的情景犹历历在目:高小岩看完张镜远的引荐信后,对于伟建这位小老乡刮目相看,特别热情。促膝长谈后,高小岩先生兴致勃勃,当场为其示范了一幅气势奔放的书法作品,令于伟建大开眼界。

  于伟建在研习书法过程中,还钻研和熟练掌握了字画装裱艺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也因此得到了众多书画界良师益友的真诚指导,特别是在青岛从事美术教育事业的赫保真、陈寿荣两位先生的耳提面命下,境界升华,书艺大增。他初识陈寿荣先生时,便被其“诗书画印苦学一生”的精神所震撼,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临行时,陈寿荣赠送《春风牡丹图》以作纪念。这幅记载着师生情谊的佳作,于伟建至今珍藏在馆中。

收藏潍坊画派众多作品

  于伟建与赫保真老先生结缘,更是成就了一段忘年交的佳话。当时先生身体轻微中风,因房屋拆迁暂住长子家中。正在休假的于伟建便前往青岛。每天早上,他从租住的小旅店步行1小时来到先生家中,陪老人在小区花园内散步,继而精心准备午餐,待老师午休后再悄悄离开。

  经过丁伟建约半个月的悉心照料,赫保真老师的身体逐渐恢复,重拾画笔激情创作,挥洒出一幅幅精品之作。离开青岛前,丁伟建已经“弹尽粮绝”,连购买返程车票的钱也没了,不得不电告家人火速汇款,方解燃眉之急。道别之时,赫保真依依不舍,抱出一大堆珍藏的书画佳作,让于伟建任选两幅留念。众多精品令于伟建眼花缭乱,他优中选优最终选择了《布袋和尚》和《马蹄莲》。至今,这两幅水墨淋漓且见证着师生友谊的绘画珍品,被视为潍坊合兴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此后,爱才惜才的赫保真先生又为于伟建写推荐信,引荐了于希宁和黑伯龙两位名家。有感于伟建对书画的挚爱,于希宁、黑伯龙也屡赠书画佳作。这一幅幅珍藏在合兴美术馆的大家之作,均成为于伟建收藏之路中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载体。准确地说,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于伟建深切领悟了诗书画印丹青艺术的强大魅力,开始有意识地系列收藏潍坊画派及齐鲁名家的书画作品。赫保真先生可谓其洞开字画收藏之门的启蒙老师。

与老书画家成为忘年交

  在收藏字画的同时,于伟建也怀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真情实感,力所能及地为恩师解决了一些后顾之忧。

  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冬季取暖被视为消费领域的一件大事,年事已高的赫保真、陈寿荣、高小岩三位书画家亦面临着这样的苦恼。于伟建将三位老人的冬季取暖问题视为头等大事,牢记心中。那时,于伟建所供职的潍坊钢厂每年都会为职工发放500斤焦粒炭票,他根本不舍得用,并千方百计地和同事们以物易物,凑够一车后送到青岛,供三位老先生冬季取暖。

  1994年,为协助陈寿荣先生完成入选中国美协会员的夙愿,于伟建不辞辛苦,多次往返北京跑手续、送材料。在于伟建的眼里,老先生们的事没有小事。为人真诚、豁达、助人为乐是于伟建待人接物的一贯准则,这为他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几十年的真诚交往,让他与老书画家们结下了忘年之交。他们的遗作,收藏价值无与伦比,而那些对此视而不见、舍近求远的收藏行为,属于身在宝山不知宝的近视行为——书画文化博大精深,收藏之路就在脚下。

建美术馆弘扬丹青文化

  2008年,合兴美术馆应运而生。在建馆之初,他们就明确了自己的文化宗旨,即“该馆是集书画艺术品收藏研究、书画陈列交流、策划书画展览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美术机构”。可见,美术馆的中心任务,首先在于字画收藏研究、弘扬地方文化,彰显社会效益与思想价值。多年来,他们为弘扬华夏传统文化竭尽全力,贡献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