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前阙庄村——传承红色基因擘画绿色振兴

 
 
  从明代初年开拓立村,到如今成为“全国文明村镇”;从村里的第一位共产党员于清书出现,到如今村民世世代代爱党敬党……经济区双杨街道前阙庄村村民一直不忘初心,传承红色精神,走出了一条“红色引领、绿色振兴”的新路子。5月6日,记者来到村中,听老人讲述红色历史,参观村中的红色前阙展览馆。
 
 
村里1928年有了第一位党员,先后出了六名烈士
 
  5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前阙庄村,远远便看到充满现代气息的联排别墅,村中道路宽阔敞亮,环境优美,一点都不亚于城市,是远近闻名的文明富裕村。
 
  90多年前,村里有了和王尽美、邓恩铭同时代的第一位共产党员于清书。寒亭区人大环境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驻前阙庄村干部韩洪星向记者讲起了于清书的故事。
 
  1925年,20岁的于清书从潍县中学回到家乡,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1928年秋天,经潍县县委委员牟洪礼介绍,在国民党反动派疯狂捕杀地下党员的腥风血雨年代,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冬天,于清书建立起前阙庄村第一个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很快发展了于一川等十几名党员。
 
  党支部成立后,第一个目标就对准了当时村里残酷压榨剥削绑鬃女工的“鬃行”老板。1929年春天,于清书等人组织发动了猪鬃女工罢工斗争。据地方党史资料记载,这次罢工是山东党组织领导的“工运史”上唯一一次没有流血而取得胜利的斗争。
 
  1930年3月,桥西暴动失败后,县委书记曹克明意志动摇,叛变投敌,出卖了于清书。1930年5月,于清书被押送到济南监狱。于清书被捕后坚贞不屈,严守党组织秘密,被国民党反动派判处死刑。妻子抱着小女儿到狱中探望,面对失声痛哭的妻子,他叮嘱道:“挺起胸,活下去,好好把孩子养大,为我报仇,有事就找‘母亲’。”他口中的“母亲”就是党组织。1931年4月5日,于清书等22人高唱《国际歌》走上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6岁。
 
  “于清书参加革命活动虽然只有短短两年多时间,却不断在潍北地区掀起反侵略反压迫的小高潮,发展了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从于清书在村中播下第一粒红色火种开始,前阙庄村人在革命道路上前仆后继、薪火相传,前后有六名烈士为人民翻身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韩洪星说。
 
张秀英带领村里抓生产,留下宝贵的“铁锨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集中精力搞建设、抓生产成为前阙庄村的头等大事,而这时候带领村子发展的女共产党员张秀英成为那代人心中的楷模。她的标志性动作就是扛着一把铁锨,走到哪干到哪。
 
  张秀英是蒙阴人,幼年随父母逃荒来到潍北一带,16岁嫁入前阙庄村,在年少时期就表现出了过人的革命胆识,1936年入党。战争年代里,她利用自身优势进行转送情报、掩护领导、动员青年参军、搞好后方农业生产等工作,为革命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张秀英担任乡干部。1958年,前阙庄村建立起农业生产大队。1959年,张秀英辞去乡干部职务,回到村里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挑起全村领路人的重担。
 
  说起张秀英,88岁的村民张景兰伸出了大拇指:“怎么也忘不了张秀英,想起来似乎还在眼前。张秀英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时候44岁,我还不到30岁。那时候她只要出门就扛着铁掀,在地里带领村民一起干活,身上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从来没有听到她喊累喊苦。她家里却一直十分清贫,唯一高级点的工具就是一个手电筒。”
 
  说起以前的日子,张景兰不停叹气,小时候能吃一顿饱饭都是一种奢望,十几岁的时候跟着姐姐上街要饭。“后来,在张秀英的带领下,日子才慢慢有了好转,开始能吃饱了,真的很感谢她。”张景兰说,“她不光为了村子的发展一刻不停,每当别的地方有困难,她也会帮忙,她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现任前阙庄村党支部书记于英智说起让他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情。1973年8月24日,作为昌潍地区仅有的两名党员代表之一,58岁的张秀英光荣地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回来后,她在村子里面开了会,提出一个目标,希望以后能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