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让“红色宝藏”焕彩重生—革命文物保护的“昌邑模式”获山东省文化创新最高奖

  中小学生到党性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教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



  文物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从历史走来的革命文物是城市文化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发展最真实的文化见证。

  昌邑是革命老区,是建立中共地方党组织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生命线”渤海走廊的重心,涌现出了于培绪、卢志英、陆升勋等一大批著名革命英烈,拥有31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从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开发中吸取养分,才能积蓄新征程上的信心和斗志。昌邑市围绕“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加大研究和挖掘力度,使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成为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文旅融合的重要支撑,形成了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昌邑模式”。

  近日,该模式荣获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昌邑模式”不仅为大众留存了历史上的峥嵘记忆,也让这些红色宝藏在保护利用中实现了焕彩新生。

一场与时间斗争的“文物保护战”

  “革命文物由于年代的特殊性,经历了烽火的洗礼和岁月的蹉跎,多少都有一些不同程度上的磨损,任其经历风吹日晒,终会回归黄土,其中所含那些年代的过往也终会被人遗忘。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文物的修缮都理应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对于文物保护工作,昌邑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王伟波介绍说,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基本原则就是统筹推进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保护,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

  革命文物的保护就是一场与时间的斗争。从顶层设计出发,多方联合作战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战略。据了解,昌邑市在革命文物保护过程中形成了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和市博物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多部门与各乡镇共同参与,协同作战的良性工作机制。各部门联合作战,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效率,得以更迅速地姿态盘点、搜集更多那些即将被人遗忘的革命文物。

  文物修缮,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对此,昌邑市文博部门先后争取上级文物专项保护资金和利用社会资金4000余万元,先后完成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董书香故居、王滨故居、李福泽故居、中共昌南县委旧址、陈干墓园等20余处革命文物点的修缮保护。

“众筹思维”让文物回到群众中去

  李福泽将军是昌邑市下营镇火道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以及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1936年投身革命,参加并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多次重大战役,并参与了一系列导弹和卫星发射的重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