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精湛的潍坊风筝、色彩鲜艳的杨家埠木版年画、憨态可掬的高密泥塑……作为齐文化继承与传播的中心区域,潍坊拥有众多非遗资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展示着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灿烂与辉煌。
非遗并非曲高和寡的高深艺术,也不是少数人掌握的独门绝技,而是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之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2020年,一款大型网络游戏上线了“轻风戏纸鸢”活动,两天时间,参与量超8000万次,通过在游戏里放风筝,在年轻人心里种下风筝的种子;2021年七一前夕,一套由30名民间年画艺人集体创作、集纳100幅年画的木版年画集《画说党史百年辉煌》,在网上引起轰动,其制作耗时、内容容量、艺术水准等均创行业纪录;高密更是将泥老虎添加了夜灯、香薰、加湿器的功能,将地域文化符号发挥到极致……由此可见,只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普通大众、回归日常生活,人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接受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愿意主动去接触它,并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这何尝不是一种支持与传承。
在向世界讲好“潍坊故事”的同时,潍坊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推动潍坊文化“走”出去。近年来,我市通过风筝会、文展会等大型节会,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打通手工艺产品销售渠道。同时,通过网上商城等数字化多媒体传播渠道,多元推动潍坊手造产品全球化推广销售。目前,全市仅风筝产业年产值就达20多亿元,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国外市场份额的65%。红木嵌银漆器、年画、红丝砚等年收入均过亿元,核雕、丝绸、泥塑、布艺、草柳编等成为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造力和经济增长点,为千年潍水文脉注入新活力。
非遗传承,既要保护好,也要创新发展好。为让非遗“活”起来,潍坊充分利用学校和家庭这两块育人阵地,持续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家长带头传承非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孩子心中。同时,畅通工艺美术人才职称评定渠道,完善非遗传承人评价机制,支持优秀传承人开展创新活动,推动非遗与现代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融合发展,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传承和保护。此外,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对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人认识和喜爱非遗文化。
非遗不是老古董,非遗必有新生力。当非遗与现代生活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不断在新时代绽放异彩,并能为越来越多的民众带来精神和物质的双丰收,非遗“火”起来、人人保护传承的局面将会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