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有人名“宁戚”,满肚子学问,很有本事,只因家贫如洗,只好以给人赶车为生。他听说齐桓公礼贤下士,很想应召而出,干一番大事业,于是赶着牛车到齐国探听虚实。齐桓公得信,赶紧派相国管仲出迎,并一再嘱咐,无论如何不能慢待。管仲受命,换上便服,独自走出城门,四下里查访。
这天,管仲来到峱山脚下,遇到一个人。此人头戴破斗笠,赤着双脚,粗布短衫,一副穷酸相。管仲再细打量,发现他眉宇间透着一股浩然正气,猜测这人就是宁戚,赶紧向齐桓公禀报。
齐桓公即同管仲一起来到峱山脚下。那人见齐桓公的车辇来到跟前,既不回避,也不搭话,只悠闲地敲着牛角唱:“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齐桓公当然听出这《饭牛歌》中带刺,不免动起气来。命令左右将宁戚推到车前,板着面孔问他的姓名、居处。宁戚的回答证实了他的判断,齐桓公心中暗喜,语气却更严厉了:“你这个赶车人好大的胆子,竟敢公然讥讽时政,该当何罪!”宁戚平静地说:“小人何敢讥讽时政?只不过以实论实罢了。”齐桓公用手拍着车辕说:“还敢犟嘴!如今百姓乐业,草木沾春,舜日尧天,不过如此。你说‘不遭尧与舜’,又说‘长夜不旦’,不是讥讽又是什么?”宁戚淡淡一笑,说自己的《饭牛歌》“凿凿有据”,接着他深刻分析了时局以及齐桓公施政的利弊。
齐桓公一时气急语塞面子上挂不住,然爱才之心又不容许他杀害宁戚,一时僵持不下。一个名叫隰朋的大夫察言观色,觉出了齐桓公的心思,随趋前一步,为齐桓公找台阶下。他说:“此人见势不趋,见威不惕,非寻常人也!”齐桓公心下大喜,赶忙就坡下驴,把宁戚请回宫里,拜为上卿。
齐桓公在峱山礼贤下士的故事,名扬四海,代代相传,成为千古美谈。
峱山的来历可能只是民间传说,权且作为故事来听。若齐桓公纳贤还不足以验证峱山的文化属性,《诗经·齐风》里有一首诗歌《还》,却是真实记录了打猎生活的愉快和猎人之间的交往情感: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