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被认为是国家技术、生产方式获得高度进步演变的过程,它往往伴随着思想文化的“软实力”与经济国防等“硬实力”的提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深刻地阐释了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作用,明确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底色。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影响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一个国家提升治理能力的内驱动力。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软实力”已然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价值观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愈加明显、缺乏辐射范围广的自主国家传播渠道等。
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任务。新时代背景下,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就是要内外兼修、主体协作、多措并举共同促进生成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对内,一方面要巩固文化自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文化自觉是对自我文化的理性认同,是文化自信自强的先决条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与外来文化之间的联系,保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促进文化间的像话借鉴与交流。使自己的文化发展得更有层次、更加鲜明。因此,只有把自己的文化意识牢记于心,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生由衷的认同感,才能在文化的发展、以及其在国内外建设中表现出更强大的自信心,提升本国文化在各国文化之间的认知度、传播力以及影响力。
另一方面是加快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我国拥有着五千多年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宝藏。在历史上,中国的传统文化曾辐射到多个国家及地区,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任何文化传统要被更多的受众所接受,就必须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才能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如今,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不能只局限在其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多样的传统民俗等,因为它们已经不能让海外受众真正地了解当下中国的文化现状。因此,必须加快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讲好中国故事,激发中华文化的活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内在张力。
对外,加快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传播,西方国家逐渐控制了国际秩序的叙事话语。东方文化及其其他民族文化被置于被西方文化的权利话语之下,成为被定义、被描述、被评判的对象。“失语症”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时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迎合、跟随、陷入西方话语陷阱;也不能让自身的文化形象定位在其他国家的话语体系中,我们需要有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因此,在全世界传播当代中国文化,必须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立的话语体系,寻求一种属于独立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以便能更好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加快打造一体多元、多元协同发展的国际传播格局。传播主体是影响传播系统高效运转的核心要素。过去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主体主要以国家、社会、个体为代表的,呈现出差异化、多元化、全民化的趋势。但其内部界限较为模糊,且涵盖诸多分支,在传播实践活动中,各传播主体关系松散,互动意识低,加上各自传播能力的差异,导致传播实效参差不齐,进而导致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依旧达不到预期。因此,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要加快构建一体多元、多元协同发展的国际传播格局。参与传播的各主体要加强主体间协作的意识,明确各自的主体职责,提升主体媒介素养,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