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千秋墨彩润潍坊

       潍坊文化底蕴深厚,自古至今书画巨匠辈出,《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名画均与潍坊有关;从李成、张择端,到郭味蕖、于希宁等,这些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都出自潍坊,足以说明潍坊书画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中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潍坊”,近年来,潍坊凭借独特的文化优势和良好氛围将书画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逐步彰显出潍坊书画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潍坊籍画家在中国画史上占重要位置

  潍坊被誉为北海名郡,是翰墨丹青的耕耘之地。说起潍坊籍的古代画家,史有其名的当在数十人,人数最多、成就最大的是在五代、宋朝时期。“唐末五代到宋朝,潍坊籍画家奇迹般地出现‘潍坊九大家’。”潍坊文史学者张庆亮说,“潍坊九大家”成就显著、声名卓著,有影响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大师李成,中国“文人画”重要先驱燕肃,因创作《清明上河图》而享有盛誉的张择端,山水画大家翟院深,花鸟画大师郭乾晖、郭乾祐兄弟,“画鬼神第一”的李雄。李成、燕肃、翟院深、郭乾晖、郭乾祐5人,被收录进带有官方正史性质的《宣和画谱》。他们在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影响了中国画的方向和发展。

  元明清以来,潍坊籍画家也代有可观者,官史或地方史志多有记载。郑板桥虽然不是潍坊人,但他“七载春风在潍县”,施政清廉,为民造福,还喜吟诗作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瘦竹瘦石,在中国书画史上独树一帜,是我国历史上“画、诗、书”三绝艺术家,推动了潍坊书画的发展。他在潍县留下了大量书画墨宝,亲自撰写了《新修城隍庙碑记》,这块碑成为我国十大著名的“三绝碑”之一。郑板桥借竹抒情,托竹言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竹名篇。如“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写出他时刻以关心百姓为己任的情怀。郑板桥在潍县期间,与名门望族郭家的关系最为密切。在书画上,为之题名唱酬流传后世的就有近十首,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题巨幅竹图》。“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长忆旧华轩。”由此可见:郑板桥宦潍七载,与郭家交往至厚,对潍县感情至深。后来,潍坊人民为了纪念他,在潍城区十笏园文化街区设有郑板桥纪念馆,馆内陈列着许多诗画和他镌刻的石碑,仍是全国书画爱好者学习的范本。

同志画社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深远影响

  秉承文化遗产的厚土,“潍县画派”也于诗书画印的衣钵相传中羽翼渐丰。晚清时期,潍县著名画家刘嘉颖画艺超群,擅长山水、花鸟画,悉心培养了丁东斋、刘秩东、丁叔言、贺念初、田智禐等一大批名家,对潍县后世画风影响深远,为同志画社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风格和人才基础。

  1922年,在丁东斋的大力倡导下,在郭兰村、赫保真、傅柳坪组织的益社基础上扩大范围,正式成立潍县同志画社。同志画社由潍县著名乡绅丁叔言任社长,刘秩东任副社长,丁东斋、刘秩东为主要教师,社址设在丁叔言家中,主要社员有丁叔言、刘秩东、丁东斋、郭兰村、赫保真、傅柳坪、孙德庭、马洁泉、陈寿荣、郭味蕖、于希宁、徐培基、张玉峰等。在那时局动荡,战乱不止的社会背景下,同志画社坚持活动,从未间断,画社成立十几年间,成功举办画展十几次,成为影响20世纪中国画坛发展的重要力量。潍坊文史作家邓华说,同志画社是潍坊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美术社团,在潍坊美术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潍坊绘画的历史发展来说,同志画社承上启下,既是对潍坊明清文人画发展高峰的总结,又是新的时代特点下画风转变与创新的开端。

  1938年初,日寇侵占潍县城后,同志画社的教学、展览等活动被迫停办。直到2014年1月,为继承画社先辈们的优良传统,秉承于希宁、陈寿荣等前辈的理念,在郭怡孮、郭志光先生等潍坊籍书画大家的关注支持下,潍坊同志画社恢复成立庆典暨创社成员作品展在郭味蕖美术馆举行,正式宣告同志画社复社。潍坊同志画社社员、文史爱好者于建强说,画社恢复成立以来,多次举办画展、书画创作学术讲座、集体创作研讨会、笔会和外地写生等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充分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