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二十四节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

冬至初候蚯蚓结(丙烯纸本)/徐冬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知识体系及实践,体现着顺天应时的思想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上古时代,围绕太阳、地球、月球等星象运动位置、轨迹的相对变化,古人通过对阴阳两气变化的细致观察与深入研究,总结出中华历法,并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时间哲学和生命哲学。要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特点,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最好的入口。而要真正把握二十四节气所饱含的中国智慧,非得进入到七十二候的肌理不可。五天一候,一候一变,三候为一节气,六节气为一季,四季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这其中,有亘古不变的宇宙天象,有应时而变的物候现象,有自然万物的交叠更替,宏大与精微极其奇妙地交融在一起,展现出天地之气和生命万物激荡人心的变化脉络以及其间蕴含的规律。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对一个又一个的五天不以为意,其实在这五天时间里,天地之气变化巨大。所以在体验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时候,就是要走在泥土地里“接地气”,来感受阴阳两气的变化。大寒节气走在北京郊区的土地上,突然一下会觉得脚底的土开始有点变软。随着立春的到来,太阳黄经至315度,小草慢慢复苏。春分节气草就绿了,这时候满眼看到的都是春天的景象。当到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时,北京的牡丹仙子又回到人间怒放。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循着阴阳两气变化而形成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与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中医学、易学、哲学、民俗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在农耕时代发挥了指引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而且在今天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许多价值观念都蕴含其中。当我们深入到每一个节气每一个物候的更替之中,细致触摸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永恒魅力,就会领悟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所蕴含的宇宙观、世界观、生命观,对于当今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从每一个节气和物候现象都可以得出关于“天、地、人”的感悟。比如芒种节气,太阳到达黄经75度。芒种节气的15天里,初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这三个物候,一个是螳螂,另两个是小鸟,都是小动物,其在此时所呈现的生命状态均和阴气的初生有关。芒种节气为仲夏,阳气逐渐变浓,同时阴气也悄悄地滋生,螳螂是喜阴之物,所以上年深秋产的卵破壳生出小螳螂,此为初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鵙即是伯劳鸟,也喜阴,开始出现在枝头,感阴而鸣。到了三候反舌无声,反舌鸟专门学别的鸟儿鸣叫,叫得特别好听,这时却沉默了,因为它喜阳,感觉到阴气的出现就不叫了。从这三个物候现象里,可以观察到阴阳两气变化里边所产生的生命感。而农人在芒种节气的状态则是“三忙”,忙着收、忙着种、忙着管。“三夏三忙”是一年里最忙的一个景象。“三忙”是遵循天道而为,农人不能不抓紧时间,并且是分秒必争,不然就没有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