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已经热了二十多年了,在这一股热流中,“古文字学”逐渐凸显出来。
“古文字学”是国学的基础,古人将其列入“经学”的范畴。清代学者王鸣盛提出:“经以明道,以求道者不必空执义理求之也。但当正文字、辨音读、释训诂、通传注,则义理自见,而道在其中矣。”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又如何切入呢?
我们不妨读一下著名的《颜氏家训》。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书证篇中专门讲述了四十多个案例,总结道:“世间小学者,不通古今,必依小篆。”大概意思是,古人称“古文字学”为“小学”,想要通达古今,必须先从小篆入手。《说文解字》即是以小篆为主要解说对象,可以说小篆是通达古今的一座关键桥梁。
《颜氏家训》提到的例子,可能不少朋友曾经遇到过。比如《尚书》曰:“惟影响。”《周礼》云:“土圭测影,影朝影夕。”《孟子》曰:“图影失形。”《庄子》云:“罔两问影。”如此等字,皆当为光景之景。凡阴景(影)者,因光而生,故即谓为景。《淮南子》呼为景柱,《广雅》云:“晷柱挂景。”并是也。至晋世葛洪《字苑》,傍始加“彡”为影,音于景反。而世间辄改治《尚书》《周礼》《庄》《孟》从葛洪字,甚为失矣。
这一段是分析“景”“影”二字的。根据颜之推的考证,《尚书》《周礼》《孟子》《庄子》等古书中的“影”字,本应写作“景”。用文字学术语来说,“景”是本字。
“影”字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颜之推认为是东晋葛洪新造并写入其著作《字苑》中,然后才逐渐推广使用的。换言之,东晋之前的书里,不应该有“影”字,凡是作为“影”这一概念出现的,都应该写作“景”。
《说文解字》:“景,光也,从日,京声。”段注:“日月皆外光,而光所在处,物皆有阴。光如镜,故谓之景(影)……后人名阳曰光,名光中之阴曰影,别制一字。”即是说,“景”本指日光,亦指物影,后人另造“影”字分表二意。
其实,尽管后人根据葛洪《字苑》对古书进行了一些改动,但是后世学者分明是知道“景”为本字,“影”为后起字的。这一现象在出版行业尤为显著。比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8月出版的师顾堂丛书《论语注疏》扉页即注明了师顾堂据宋蜀刻本景印云云。
当然,我们都知道,按照今天的说法,应该叫做“影印”而非“景印”。比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2022年5月出版的《说文解字注》就注明为“据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嘉庆间段氏经韵楼刻本影印”云云。
但出版古籍,往往都从旧式,所以人家叫做“景印”,也是符合规定的。
综上所述,作为普通人,不妨借鉴古人意见,以小篆为主要分析对象,结合经典学习,从一字一句开始,梳理文字发展源流、字义变化,逐步“蚕食”,逐渐扩大战果,或为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