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园区建设,提升集聚效益。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应充分依托各类文化资源,科学制定园区的布局规划,重点建设文化产业特色区域,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按照业态丰富、要素集聚、功能配套、带动明显的标准,推动建立一批高起点、高规模、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园区;鼓励改造利用好老旧厂区、老旧厂房、老旧设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保护性开发、创新性改造工业遗址等形成一批具有带动性、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建立一批提供研发设计、信息咨询、生产制作、合作交流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全方位优化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发展环境,实现园区健康有序发展。
精准金融服务,激发产业活力。找准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的着力点和发力点,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形成金融支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推动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等方式重点支持有创新能力、有发展潜力、有社会效益的文化企业;创新融资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专营机构;以“政府授权+市场运营”模式打造融资平台,搭建集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第三方服务、财政扶持资金申请等功能于一体的金融在线服务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差异化、一站式金融服务。
培育人才队伍,增强内生动能。培育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是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支撑,也是提升文化产业管理能力、实现产业繁荣发展的迫切需要。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专业领域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门人才,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持续优化文化人才发展环境,推动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加大对文化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建立完善文化人才激励制度,加大核心人才、重点领域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人才使用、流动、评价和激励体系。
3.创新创造,扩大文化产业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利润平稳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提高,数字文化产业等新业态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攀升。在增强文化产业吸引力和管理力的基础上,文化产业实现繁荣发展还需要通过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创新文化消费模式、拓宽文化贸易渠道来有效扩大文化产业影响力。
数字赋能文化产业新业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近年来,以数字为特征的文化产业营收规模占比超过40%,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数字文化新业态是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发展而形成的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文化资源。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广阔舞台。数字赋能文化产业新业态,必须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入新的文化成果、技术成果,实现创新发展。加快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把数字技术和文化产业有机融合;推动数字科技深度赋能文化产业创新,用好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理念、内容、技术、形式、管理等方面创新;推动数字文化新业态支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释放文化消费新潜能。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消费主导趋势日益凸显,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更将文化消费推向新高度,创新文化消费模式已成为新时代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文化消费供给侧出发,应加强优质文化供给,同时不断创造新的供给,广泛激发人们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构建全方位、多样化、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体系,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从文化消费新场景出发,应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加速推动传统文化消费向数字化文化消费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完善虚拟化的文化消费场景,发展文旅融合、夜间经济等创新性文化消费场景,丰富文化消费体验模式。从文化消费的市场环境出发,应加快完善文化市场制度,构建有利于文化产业长效发展的制度环境,促进文化消费质量提升。
探索文化贸易新路径。2021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38.7%。进一步促进文化贸易发展,在政策方面,应大力支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建立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目标的政策体系。在机构设置方面,重点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搭建文化贸易公共服务平台,设立市场化运作的海外文化贸易促进中心,发挥基地聚集、引领和示范作用,为文化企业走出去提供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在技术应用方面,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文化贸易领域深度运用,着力探索文化贸易创新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