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高度重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举旗定向、正本清源,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准确把握以下四大核心要义: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前沿阵地。为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心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必须全党动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灵魂。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更加隐蔽剧烈,严重侵蚀和威胁着我国的文化安全。历史经验表明,思想领域的混乱往往导致国家动荡、政权更迭。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要打赢这场意识形态领域没有硝烟、输不起的战斗,就必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加强互联网、新闻舆论、哲学社会科学等主阵地建设,把握发展先机,抢占时代制高点,统筹文化发展与文化安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根本力量所在,“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个突出特性,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数千年的悠长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突出优势,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大一统、多元一体的政治理念,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文化基因,铸就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革命文化是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孕育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持久定力。
一、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具有突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意义。在人类社会中,新兴阶级只有掌握文化领导权,才能通过文学、艺术、教育等文化形态,确立自己在文化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与合法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中国文化建设,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坚持党管文化的重要原则和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二、坚持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却薪火相传、长盛不衰。归根结底,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使中华民族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信是走向成功的保证和必备的心理特质。文化自信则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