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风筝情歌 永远的旋律

风筝的城、风筝的歌,作为本土作曲名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奎文区文化馆原文艺部主任张良杰的创作根植潍坊这片热土。歌唱祖国、赞美家乡、憧憬未来是他心中永远的旋律,而风筝更是频频出现在其作曲的歌中,他的个人作品音乐会亦是以“风筝情歌”为名。时光知味,岁月沉香,走近张良杰,听他讲述与音乐的情缘。

张良杰

“打鼓的小孩”音乐表现力强

张良杰1942年出生在潍县城西门里(今潍坊市潍城区东风西街与月河路附近),从小受家庭影响,喜爱音乐,尤其对锣鼓情有独钟。七八岁时学会打锣鼓,很多成年人不知其名,提及时都叫他“打鼓的那个小孩”。

他走上音乐之路很大程度受家庭影响。七叔张继忠是“少年之家”(潍坊市少年宫前身)副主任,八叔张继厚是我国著名京胡演奏家,一家人经常在家里吹拉弹唱,格外热闹。八叔拉京胡,张良杰就在一旁听。八叔看他喜欢,也有这方面的天赋,便用心教他。音乐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他又自学板胡、二胡、军号、风琴、小号等多种乐器。母亲见他喜欢二胡,便凑了七元钱,给他买来一把,他视若宝贝。

学生时代的张良杰已在音乐方面展示出较强的表现力,小学四年级会看谱唱曲,会用老师的脚踏风琴给同学们演奏;是潍坊三中文工团二胡演奏员,经常参加各种节会庆祝活动。1956年,“少年之家”小伙伴艺术团到青岛进行文化交流,潍坊三中乐队担任伴奏,这是青潍两地之间的演出,参与者是两地优秀青少年。张良杰第一次在这样的演出中伴奏,丝毫没有紧张,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平。

这一次,张良杰站上了新的起点。

单位文艺骨干身兼数职

打下创作基础

初中毕业后,张良杰分别到潍坊廿里堡烤烟厂、羊口盐厂等单位就业,无论在哪个单位,都是文艺骨干,担任演奏员,大家看他伴奏好,又让他干乐队队长、指挥,这些经历,让他的音乐素养和技艺有了很大提高。

1969年,张良杰调到潍坊市机械局,局里挑选有一定水平的文艺爱好者成立宣传队,大部分节目都是自编自演,搞得很红火,人称“潍坊第二文工团”,张良杰开始学写表演唱、独唱等歌曲,歌颂厂矿企业的先进模范人物、好人好事。

1970年12月征兵期间,潍坊市机械局要求宣传队排练动员社会青年参军的节目,并成立编导组。词作者赵志祥连夜创作《送子参军》,由张良杰谱曲,编排成表演唱。新兵入伍大会上,乐感较强、形式新颖的《送子参军》一搬上舞台,立即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博得满堂彩,此节目也成了历届宣传队必演的保留节目。

从1969年至1976年,张良杰在参加潍坊市机械局宣传队的同时,还参加了潍坊市宣传队、昌潍地区宣传队,参加省汇演,这段经历为他以后从事音乐创作和群众文化工作打下了基础。张良杰这位“新星”引起了关注,文化部门便前来“挖”他。

调入文化馆

真正走上音乐创作路

1976年调到潍坊市(县级)文化馆,张良杰真正走上了音乐创作道路。

出手即不凡。“蒙山高哎沂水流,梯田层层云中修……”高亢、辽阔、山歌风的《书记挑担云中走》创作于1977年,时任潍坊市(县级)群众艺术馆馆长、潍坊市著名音乐家石歌作词,省歌舞团独唱演员杨松山、徐菁茹演唱,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灌制成唱片,还入选了《山东三十年歌曲选(1949—1979)》。

地方民歌是地域文化的呈现,多由老人掌握,如果不及时挖掘,很可能会失传。为了做好这一项工作,文化馆把采集、挖掘、整理潍坊地方民歌、民谣的任务交给张良杰。他骑着自行车,到今潍城区北关、南关、西关及奎文区东关等地走访,老人们唱,他记。他还到高密、诸城、青州、平度等地采集地方民歌、戏曲,多次观摩演出并参加音乐学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