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书法有多好呢?
明代大画家董其昌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右军”是指东晋的书法家王羲之,他因“领右将军”一职又被人们称为“王右军”,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自己的儿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而王羲之被人们尊为“书圣”。董其昌说,王右军的书法如龙,李北海的书法如象,李邕能与“书圣”王羲之并列,这在后世书法家中是唯一的一位。
《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着。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
李邕的书法也是从学习王羲之、王献之开始的,他不仅学到了“二王”书法的精妙,而且能够推陈出新,他将“二王”行书的灵秀与北碑的方正庄严巧妙地糅合起来,在广泛接受前人成果的同时,不自觉地将他自己的性情和人格融合到笔墨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进入唐代以后,李邕改用行书写碑。他书法的个性非常明显,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曾经说过:“似我者俗,学我者死。”言语中透出“你们学我也学不会”的傲骄之气。
据说李邕前后撰碑八百首。唐代的窦蒙在《述书赋注》中说:“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王缙、李邕。”当时的另一书法家李阳冰称李邕为“书中仙手”。杜甫诗中写道:“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写出了当时李邕作为书法家的地位与受人追捧的盛况。
后世的人,如南唐后主李煜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道出了李邕善学之处。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都吸取了李邕书法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頫极力追求李邕的笔意,从其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明代、清代的书画大家将李邕的笔意奉为经典。
到了现代,2008年7月,浙江省教育厅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写字课本中采用了李邕的书法字体。
三
李邕喜爱结交名士是出了名的。
史载:“邕素负美名,频被贬斥,皆以邕能文养士。”他虽然作官经常被贬,但是因为文章写得好,特别是书法写得好,当时的有钱人和很多寺观常以金银财帛作酬谢,请他撰文书或写碑颂。他得到的润笔费非常丰厚。当然,这些钱被他结交好友、交游宴乐很快花光了。
李邕的传世作品有《叶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以《岳麓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最为后人称赞。
天宝四年,即公元745年,诗人杜甫来到济南,时任北海太守的李邕赶去与杜甫会面。当时李邕早已名满天下,杜甫才是个三十几岁的后生。宴席安排在新建的历下亭,当地的不少知名人士出来作陪。李邕与杜甫把酒长谈,谈诗论文,这让杜甫十分感激。在这次欢宴中,杜甫写下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早在几年前,李邕与杜甫就见过几次,那时杜甫尚“少贫不自振”,可年长他三十多岁、在文坛上享有盛名的李邕却“奇其才,先往见之”,这使得杜甫倍感荣幸和意外,并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和《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中两次谈及此事,引以为荣。
当时四十多岁的李白也在山东,曾与杜甫结伴旅游。李邕却没有与他见面。李邕与李白都是内心骄傲的人,两人的个性及脾气有很多相似之处——你才华横溢,我天赋过人;你出手大方,我一掷千金;你口无遮拦,我直抒胸臆;你年少轻狂,我比你还狂……李邕作为前辈,应该不会喜欢李白的狂放不羁。他在任渝州刺史时,李白曾经谒见李邕,因为李白不拘俗礼高谈阔论,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上李邕》一诗。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