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剪故事

     高密是剪纸的故乡。泥塑、剪纸、扑灰年画和茂腔是高密“四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小时候,在我的老家高密仁和爱国村,房屋都还是木窗,每到年底要到村供销店买一张白纸封窗。
  母亲给我一毛钱,嘱咐我到供销店“买纸封窗”。我怕忘了,就一路在嘴里嘟囔着,结果路上被石头绊了一跤,嘴里就嘟囔成了“买葱买姜”,回家便挨了一“笤帚疙瘩”。
  《白毛女》里杨白劳过年扯上一尺红头绳,让喜儿欢天喜地。村里巧手的妇女用写对联剩下的红纸剪出花草虫鱼,贴在白纸窗上,让贫穷、拮据的生活焕然一新,让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传说高密历史上有一个县官最爱找人对对子。一村间小童立于桥正中,见县官来了,一脚踢开脚边石子,出了上联:“踢飞磊桥三块石”。
  县官一时答不出,大窘回家,说给夫人听后,夫人笑道:这有何难,“剪破出字两座山”嘛。
  县官恍然大悟,第二天便对出这条下联。小童大笑,说这是你夫人对的。县官大奇,问何故。小童笑答:剪刀是女人用的,你应该对“劈开出字两座山”!
  剪纸文化代代传承,我们村的人都沾有握剪的灵气,而且剪纸高手以男士居多。
  剪为媒
  父亲在官庄高小读五年级时,一班三十多人,年龄参差不齐。班长张志良是张家官庄人,早已结婚生子,其母会剪纸,尤擅剪动物,家里墙上钉着一对早已剪好的塑料狸猫图样,作为初学剪纸的入门“教案”。周末班长家里常有学校的女生前来跟其母亲学剪小狗、小猫。
  父亲住校,也常来班长家温习功课、写作业。父亲在班里年龄最小,但读书最好,五年级毕业,考了班里第一名,学校在大门口张榜,从五年级往下排,结果父亲的名字成了官庄高小的第一名,轰动整个官庄。
  我的母亲家庭条件好,外祖父是官庄供销社的货郎,每日拉着车走街串巷,家底殷实。母亲比父亲低一年级,放了学不用为生计奔忙,就去学剪小动物。
  母亲人漂亮,心灵手巧,擅女红,会剪纸,遇到父亲,虽久闻大名,但也无须仰视。
  一日,母亲剪出了一对鸳鸯,受到班长母亲的极力夸赞,母亲也以此为荣,就在学校里展示,傲气潜滋暗长。
  父亲不动声色,当着一众人的面,三下五除二,剪出了一幅“老鼠结婚图”,让母亲目瞪口呆。“老鼠结婚图”传统色浓,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被班长母亲以一只大狸猫剪纸换下,予以留存,并让父亲与班长结拜为干兄弟。
  几年后,班长当媒人,把父亲介绍给母亲,“老鼠结婚图”就作为定亲聘礼。
  我两三岁的时候,我们一家去外祖父家拜年,回来路过张家官庄,去看望班长的母亲。老太太精神矍铄,高兴之余,给我剪了一只小狸猫,走时又把另一只大狸猫剪纸给了我。“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剪富路
  相传,明朝有个神童程敏政,大学士李贤想招他为婿。一天,李贤请程敏政到家中吃饭。吃到中间,李贤指着桌上的藕片,试探着问了一句:“因荷而得藕。”程敏政从话里听出李贤挺喜欢自己,并早知道学士之女漂亮聪明,又贤惠,就大胆地用对句表示了自己的倾慕之情:“有杏不须梅。”李贤见他聪明过人,很是喜欢,后来,果真把女儿许给了他。
  过去,在我的老家,时常会见到一个背着大布袋子的老妇人,窸窸窣窣地整理着袋子里的物品。
  袋子里装着厚厚的剪纸,她带着虔诚的仪式感,把每张剪纸仔细擦拭,然后很专注地一一重新装回袋子。
  她是高密北乡聂家庄的闺女。“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因听说我村有个地无一亩、屋无一间,一穷二白,但会剪纸的光棍小伙,就义无反顾、心甘情愿嫁进我村,成了我村的媳妇。
  俗话说:荒旱三年,饿不死厨子;大旱三年,饿不死手艺人。男人会剪纸,老婆能捏泥人,夫唱妇随,忙生计。一把剪刀、一块泥,致富路上显手艺。
  每天,男人巧手勾勒、剪出图样,女人照着图样做成泥老虎。“小孩小孩你别哭,给你买个泥老虎,咕嘎咕嘎二毛五”。
  老虎剪纸惟妙惟肖,泥老虎更是虎虎生威。泥老虎咧着嘴,嘴角留有两个小孔,肚子里再插个哨子,用手抓住头部、尾部,一挤一拉,空气一冲,哨儿就响,发出“呜、呜”的叫声,深受当地人喜爱。每到春节,家里的长辈总会给小孩买一对泥老虎,既当摆设又当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