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已出版近百种作品集,代表作有《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还出版过多种大型画集,并在国内外举办多场个人画展,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多年来,他投身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民间文化抢救,倡导与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致力于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11月28日,冯骥才先生受邀参加莫言文学艺术馆(红高粱文学基地)启用仪式,并接受了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的专访。
谈到莫言文学艺术馆(红高粱文学基地)的启用,冯骥才说:“我去过很多国家,也看了许多以作家命名的博物馆、文学馆,特别是一系列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命名的文学馆让人印象深刻,因为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文学领域的最高荣誉,所以以获奖者命名的博物馆,都是让人敬仰的,人们在那里得到了意义非凡的启示,也对作家致以一种敬意。所以说莫言的分量就是艺术馆的分量,莫言的价值就是艺术馆的价值,莫言的意义就是艺术馆的意义。”
冯骥才与莫言有着深厚的友谊。最初,两人是通过作品结识的。“那时候莫言还没有很大的名气,他有一篇小说要在《中国作家》杂志上发表,我正好在北京,住一晚后就要出国。一位编辑得知后,就拿了一篇稿子跑过来,说这篇稿子是他们新发现的,特别好,我看了一定会震惊的。”冯骥才回忆道,“当天晚上我就看了。第二天编辑来取稿子时问我看了没有?我说看了,激动得一晚上没睡好觉。”
令冯骥才彻夜未眠的这篇稿子,就是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后来在《中国作家》当年第二期刊发。冯骥才告诉记者,属于时代的好作品都是让人激动的。等到他从国外回来,知道这篇作品不但发表了,而且已经轰动文坛的时候,他感到非常开心。通过读莫言的作品去认识这个人,这样的过程令冯骥才备感美好。
冯骥才对于莫言文学艺术馆(红高粱文学基地)的建设,以及今后要发挥的作用满怀期待。他表示,潍坊的老百姓对文化是有情怀的,他们热爱自己的作家。作为莫言的家里人,潍坊的读者也是最懂莫言的。因为莫言写的就是他们共同扎根的这片土地上所迸发出的一种美、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也是这片土地的命运。
“参观展馆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跟莫言文学创作有关的东西,非常感动,也更觉难得。展馆的设计很大气,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莫言的文学气质。”冯骥才感慨道,潍坊的读者是莫言的知己,他们读懂了他,以他为骄傲,将“红高粱”作为一个地域文化符号,建设莫言文学艺术馆,就是很好的证明。
提及莫言及其作品,冯骥才说:“莫言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莫言的影响不仅是现代的,也是未来的。就如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上那些优秀的作家一样,直至今日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莫言把那个时代留在了纸上,他把对人性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留在了纸上,他也把那个时代的精神和特殊的命运留在了纸上,这就是文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