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初次步入社会,却不知道已搭在了历史悠久的潍坊人文源头的脉搏。在这里,有一处龙山文化的遗址,位于潍城区军埠口综合项目发展服务中心的姚官庄村原址。
现姚官庄村属于白浪河库区的移民村,旧村在大坝南、溢洪闸区域。现址位于军埠口综合项目发展服务中心南大约一公里处,白浪河水库溢洪闸北侧,跟白浪河水库管理局为邻。当你站在坝顶,远可眺望层峦叠嶂的浮烟山,近能俯瞰眼前的田垄农舍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在你脚下的不远处,隐匿着一处距今四千年的龙山文化遗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初次走上工作岗位就在这里,与农村的老少爷们大哥大姐一处就是十几年,但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的事情似乎躲进了尘封的日子,从无听人提起或谈论。据我推测,遗址发掘是因为要修筑扩建白浪河水库,那时正是困难时期,忙于生计的人们终日奔波,也就无暇顾及和关心这些,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一事便在坊间鲜有流传。
得知此遗址的事,还是在我离开此地二十多年以后了,可叹自己是多么孤陋寡闻。
自从知道了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的存在,我便魂牵梦萦,常常想回到那里。大概是因为我在那里工作过的情结使然。有未知,便欲解惑。有想法,遂行动。
那什么是龙山文化呢?求助百度,对龙山文化有这样的注解: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济南市章丘区)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一下子把潍坊的历史推到了新石器时代。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已经用磨制的石器开启了潍坊的文明史。
去姚官庄遗址访古,我已迫不及待了。经多方打听,军埠口综合项目发展服务中心的老干部步永德成了我此行的“贵人”。他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我庆幸自己的幸运,电话相约,一拍即合。
一个初冬的周末,天空晴朗,我的心情如天气一样好极了。在步永德的陪同下,我又踏上了这块熟悉而陌生的土地。熟悉,是因挥洒在这里十余年的青春。陌生,是遗址对我来说的神秘。
姚官庄村委对面,一块醒目的“姚官庄龙山文化园”的宣传栏,静静地立在那里,对遗址情况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沿着白浪河水库闸门北侧河西岸的一条林间石径南行,在初冬尚存的绿阴间,已立起了若干遗址出土文物的图文展板。其中的“蛋壳黑陶杯”,那优美的身段尤其引人注目。据步永德介绍,这些文物已收藏于山东博物馆,蛋壳黑陶杯实物已位列山东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村里的工作人员也不失时机地述说村子的历史,话语间透着自豪和骄傲。据了解,位于白浪河水库大坝上的姚官庄龙山文化博物馆,早已列入了村委的发展规划。冬日吹来的寒风,没有阻挡展馆紧张有序地施工。我想,等展馆开馆后,必将为姚官庄打开一扇窗,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
相关资料对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发掘作了这样的记述:1960年配合水库修筑扩建工程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700余平方米,文化遗存主要有两大层:下层为龙山文化,上层为周汉时期。龙山文化是这次发掘的主要收获,出土陶器以泥质和夹砂黑陶为主。器表多素面、泥质黑陶多磨光。常见纹饰有堆纹、弦纹,还有压印纹、镂孔等。器形有鬶、甗、鼎、罐、盆、盘、杯、豆、盂、碗、瓶、蛋壳高柄杯等。石器有铲、斧、锛、凿、刀、镰、矛、镞、纺轮等,矛和镞所占比例可观。出土的装饰品有人面形饰,为龙山文化不多见。
这次遗址挖掘的最大成就当属出土的蛋壳黑陶杯,它展示的超级的薄和纯粹的黑,震惊了考古界。蛋壳黑陶杯完整呈现了龙山文化制陶业的巅峰技术,展现了远古东夷人智慧的结晶,更重要的是在岳石文化(是继山东龙山文化之后分布于海岱地区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山东省平度市东岳石村而得名,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之前找到了齐鲁文化的根源,充分说明我们引以自豪的齐鲁文化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深深根植于东夷文化的土壤。该遗址的发现,不仅为潍坊深厚的文化底蕴寻到了文脉之源,也有力地佐证了齐鲁文化中涌动着东夷文化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