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临朐八景诗》另类解

       在临朐县流传的《临朐八景诗》,最早将其编录在册的是《临朐续志》(1935年出版),其文曰:
  骈邑石门晚照残,粟山孤耸落平川。
  冶源烟霭三冬暖,百丈瀑布六月寒。
  弥水澄清通地底,沂山晚翠接云端。
  白芽寺里枯松树,仰天高挂秋月圆。
  据笔者考证:明嘉靖《临朐县志》对仰天山的记载是“土人有‘仰天秋月’之说”,对石门山的记载是“邑人有‘石门晚照’之说”,根本没提“八景”一词,可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临朐县志》纂修之时临朐没有“八景”之分,只是在仰天山当地人口语中有“仰天秋月”和邑人口语中有“石门晚照”的景点名称。而明末傅国的《昌国艅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临朐县志》却说“石门晚照”“冶源烟霭”“仰天秋月”皆为八景之一,可见临朐八景的划分是在明朝中后期。
  笔者认为,作为律诗来说,《临朐八景诗》存在几处败笔:
  一是首联的“骈邑石门”与“粟山孤耸”词性不对仗,石门坊的景观名称叫“石门晚照”,粟山的景观名称叫“粟山孤耸”。此联出句应是“石门晚照”,而不是“骈邑石门”。“粟山”对“石门”,是名词对名词;“孤耸”对“晚照”,是动词对动词。开篇的“骈邑”二字纯属多余。
  二是从全诗平仄来看,第四句“百丈瀑布六月寒”除了韵脚为平声字外,其余均为仄声字,这在古律诗中是极少见的。自从唐朝以来,中华诗词韵律严格,后人作诗多以唐律为戒,律诗成为诗之上乘。若依诗律而论,平收的句子除了韵脚之外,若只剩一个平声字,那么本句即算“犯孤平”,乃诗之大忌。而“百丈瀑布六月寒”除了韵脚“寒”字之外,竟没有一个平声字,余皆仄声,连“孤平”也达不到。
  三是尾联“白芽寺里枯松树”一句,纯属一句大白话,毫无诗韵可言;再说白芽寺的枯松树并不是在白芽寺里,而是在白芽寺西的白崖顶上五龙潭侧,五龙潭距离白芽寺有近百米,白芽寺内并没有枯松树。更何况“寺里”与“高挂”不对仗,“寺里”是名词,“高挂”是动词;“树”是名词,与形容词“圆”也不对仗。可见此诗漏洞百出,难列上乘。
  鉴于上述原因,反证了临朐历史上一首另类《临朐八景诗》的正统性,似乎这才是准确无误的原创,其文曰:
  石门晚照通仙境,粟山孤耸落平川。
  冶源烟霭三冬暖,百丈瀑布六月寒。
  弥水澄清连海底,沂山晚翠接云端。
  白崖倒映枯松古,仰天高挂秋月圆。
  且看首联:“石门”对“粟山”,名词对名词;“晚照”对“孤耸”,动词对动词;景点名称“石门晚照”对“粟山孤耸”。“通”对“落”,动词对动词;“仙境”对“平川”,名词对名词。
  颔联相同姑且不论,颈联是“通”换成了“连”,与对句的“接”字对仗仍然工整。“云端”对“海底”,方位词对方位词。
  而在尾联,“白崖”对“仰天”,是名词对名词,其中“仰天”是指仰天山,并非是动宾词组“仰头看天”之意。“倒映”对“高挂”,是动词对动词;“枯松”对“秋月”,名词对名词;“古”对“圆”,形容词对形容词。由此可见,这首流传的另类“八景诗”远远超过了《临朐续志》所录的“八景诗”,应该是《临朐八景诗》的正宗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