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来到青州古城,漫步在青石板街上,会发现自己立时被浓厚的文化包围起来。这里大街小巷里的石雕随处可见。特别是各家门前安置的门墩,雕刻精湛,形态各异。街上闲聊的老人说,门墩分为门枕石、抱鼓石、箱形门墩、异形门墩以及滚礅石等。
门枕石是古建筑大门的一种构造,因它枕在大门的下面,所以称“门枕石”,俗称“门墩”,宋代称“门砧”。在古代,门枕石彰显着主人的地位与权势,也被称为“门望”。
北门大街为青州古城重要的南北纵向街道之一,已有1500年的历史,因北接城北门而得名。全长500多米,五道条石铺就,南高北低。南端与原县前街形成十字路口,俗称县十字口。这条街上有明代谨身殿大学士刘珝昭贤祠、清代左都御史房可壮宗祠等。这条街上的门墩各形各异,有鸟与兽同体的箱型门墩,有刻着飞龙和小鹿以及牡丹花纹的抱鼓石门墩。最令人称奇的是明末清初房氏宗祠前左右一对狮子门墩。房氏宗祠临街东向大门,悬匾“房氏宗祠”,内匾“万邦总宪”,左右一对石狮雄踞。房家祠堂始建于明万历末年,清康熙年间又扩大了规模。青州老艺术家王延林先生写《那些消失的街巷》中房家巷时,画了一幅《冯氏祠堂》,特意画上这对石狮子,可见石狮在房氏祠堂有着何等高贵的门望。
狮子门礅也叫狮子把门,狮子在古代被称为神兽,希望以狮子的凶猛来看护大门。狮子座门枕石都是在石座和须弥座上蹲立着狮子,有的在座和鼓上雕出一个狮子头;有的是全身蹲伏在石座或石鼓之上;还有的狮子口中衔着如意和飘带。北门大街上蹲伏在石座或者石鼓上的小狮子,牙齿是平的。据街上的老人说,这类门墩应该是明朝后期或者清朝初期雕刻的,当时为了显示在青州入住的清兵不鱼肉乡民,特意把狮子的牙齿磨平了。其他如飞鸟、麒麟的门墩也常见,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祥兽,性情温和。植物中以莲荷、卷草、牡丹用的最多。牡丹石雕,自唐代以来,被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除此之外,意纹、钱纹、寿字、喜字也常用。这些雕刻构件虽小,却不失为青州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熙熙攘攘的东门大街冯宅巷口,我正在冯宅巷口拍一张上面蹲着一头狮子的石柱。八十多岁的徐老先生跟我说这是冯宅的拴马柱,然后他又给我讲起东门大街上的街巷名称由来以及偶园的故事。我坐在他旁边的石凳上,思绪也随之走进他的记忆里。钱局、贾商、考生,车水马龙……繁华仿佛再现。我顺着一条条街巷乱闯,发现每一条街巷都是令人称奇的文化盛地。比如南营街上的武状元旧址和高唐王旧址,参府街上的参将署,东门大街上的贡院、冯府、冯宅、卫里巷,仓巷街上的仓官巷,还有县前街、夥巷街、府文庙前街等等,每一处都有着历史典故。
好奇心促使我想探究更多的知识。我打印了18张各街巷不同的门枕石图片,特意来到门工的办公室,向他寻求答案。门工找出三本书《户牖之艺》《千门之美》《砖雕石刻》,让我拿回来读。我抱着沉甸甸的书籍,比对着古街上的门枕石,细读了20页介绍门枕石的内容。
圆形石鼓立于门枕石上,下面以花叶托抱,所以又称“抱鼓石”或“门鼓石”。抱鼓石具有一种共同的基本形式,整体上分为上下两部分,由下面的须弥座托着上面的圆鼓。须弥座由上下枋、束腰和底下的圭角组成一座完整的形式,座上对角铺着一块雕有花饰的方形垫布,讲究的还在座上刻有仰覆莲瓣的雕饰。座面的垫布上有一个鼓托,形状如一张厚垫,中央凹下承托住上面的圆鼓,两头翻卷如小鼓,俗称“小鼓”,上面的石鼓叫“大鼓”。门枕石上为何用石鼓有什么讲究,目前古籍上并没有记载。古人多把早期的“尧设谏鼓,舜立谤木”之说相联系起来,推测门前设鼓带有欢迎来人的象征意义。
橘色的夕阳洒满一条深深的窄巷,此巷为高唐府巷,巷口的门墩便是石座形门墩,为明代衡王后裔高唐端裕王朱厚煐的府邸。朱厚煐于嘉靖九年(1530)被册封为第一代高唐王。目前,此巷被列为青州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巷口左右两侧的瓶式石座门墩,以青州所产的青石所刻,瓶座上方两队狮子头相对,其雕刻的花纹和狮子皆是青色。朱厚煐一生乐善好学,守礼如一,又爱好书法,其府邸旧址的青花石座与他的喜好相匹配。安妥安妥,几百年的相伴,何一个“缘”字相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