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怜惜穷人 憎恶小人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颠簸,看透了世态炎凉,不管为官还是为民,他始终坚持做人以德为先,做事以勤为先。他一生怜惜贫困穷人,鄙视势利小人,做了许多爱民护民的好事,也用他的才智和文字将势利小人刻画得入木三分。

  总是怜惜穷人,而不维护富商

  过去潍县的北海自古出盐。千百年来,盐一直实行专卖制度,一直就有“官盐”之说。“官盐”,是政府让一些有钱的盐商实行垄断经营。因为是垄断经营,所以利润丰厚。

  这些盐商不仅把持了官盐垄断经营的权利,而且还负责对“私盐”的稽查。“私盐”就是在“官盐”的主渠道之外,一些小规模的私运私卖。而一些倒私盐的人中,的确也有为生活所迫、冒险挣一点小钱糊口的穷人。这些人一旦被负责稽查的人拿住,轻则皮肉受苦,重则搭上性命。

  郑板桥深知私盐小贩所遭受的苦难,他在《潍县竹枝词》中写到:

  绕郭良田万顷赊,

  大都归并富豪家。

  可怜北海穷荒地,

  半篓盐挑又被拿。

  意思是说,县城周围的好地,都被富豪之家兼并了;只好到北海那穷荒之地贩盐谋生,结果又被捉拿。

  有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有一天,一个盐商抓到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痛打一顿后,又把小贩绑送到衙门,要县令治小贩的重罪。郑板桥升堂,看见这个小贩,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一望便知是个可怜的穷人。再一问,知道小贩实在是为生活所逼,无奈贩盐。但是,盐商却不依不饶,逼着郑板桥当场治罪,当堂宣判。

  这时郑板桥把惊堂木一拍,指着小贩说:私自贩盐,国法不容,按律条,罚戴枷示众十日,地点就在抓住小贩的盐商店前。判完接着退了堂!

  盐商一听这样的判决,非常高兴。觉得县太爷这次又给他撑了腰。第二天他一开店门,发现门前人头攒动,人们都在看热闹。

  原来,郑板桥给示众的小贩戴的并不是又沉又重的刑枷,他给小贩戴了轻的“席枷”,就是在一领芦席中间挖一个洞,套在小贩脖子上。板桥又在“席枷”上写了朝廷不许贩卖私盐的律条,人们都来看热闹,人越来越多堵在盐商的店前,盐商是完全无法做买卖了。盐商只好再去求郑板桥,要求把示众时间由十天缩短为三天,板桥大笔一挥,在判词上写道:

  戴枷示众一穷汉,

  官盐店前立三天;

  若非掌柜来求情,

  本县罚他站一年!

  与郑板桥同时代有一个叫法坤宏的胶州人,他与接触过板桥的人谈论起这位县令来,他听到最多的说法是: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

  这个说法在法坤宏的《书事》里有记载。古人以右为上,左为下。“右窭子而左富商”就是把穷人摆在前头,而把富商摆在后面。这就是郑板桥怜惜穷人的真实写照。

  用文字将势利小人刻画得入木三分

  郑板桥认为的小人,并不是那些老实种地做工的小老百姓,而是那些见钱眼开,唯利是图,对上奉承迎合,对下颐指气使的人。郑板桥鄙视的就是这种势利小人。

  传说中,郑板桥辞官返回故乡扬州以后,卖画为生。他在扬州有一个老朋友,就是两淮盐运使卢见曾。

  卢见曾是当时扬州地位最高的官员,从三品,比扬州知府的级别高。所以卢见曾的盐运使衙门很气派,即便是郑板桥这样的好朋友,进门也是需要通报的。

  那时的郑板桥穿着很一般。一个在盐运府帮闲的门吏,看郑板桥的衣着打扮,觉得肯定不会是盐运使大人的座上客。所以门吏故意不给郑板桥通报。有人认得郑板桥,对门吏说:这是扬州名士郑板桥啊!门吏不信说:听说郑板桥很有文采,就当场作首诗吧,看你到底是不是郑板桥。

  那人把手中的紫砂壶一摇:就说这把壶吧。郑板桥见此人嘴尖肚大,一副势利小人的模样就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