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名家聚汉王山品茗对诗

      汉王山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山上有清凉寺,主持烹茶颇有名气,只因山上有一眼山泉,用泉水沏出的茶成为这里的一大特色。臧克家、王仁山曾在主持的禅房里品茶、对诗,成为美谈。更有诗作赞汉王山风光之美。

  汉王山为佛教圣地清凉寺为路人备水

  老梧村东侧的汉王山是有名的佛教圣地,这座小山距诸城城区近20公里。据诸城县志及《潍坊山水志》载,该山由东汉光武帝刘秀带兵在此驻扎而得名;山南侧有几座岭,其中一座叫“铫期岭”,因刘秀爱将铫期在此驻守而得名;汉王山西北有一岭名“马武寨”,传为刘秀的车骑将军马武的驻地。一条四季清流不断的小河弯弯曲曲从老梧村村前往东,围汉王山的西边和北边转了半个圈,然后向东北,在相州北边汇入潍河,这条小河叫“飞得河”。汉王山上原有古寺一座,名清凉寺,山上古木参天,四季青幽。寺院里有宋代宰相、大文学家宋郊等名人的题碑数通。环山有土围墙,寺前有一座古老的宝塔(毁于“文化大革命”)。

  清凉寺有施舍开水的传统,寺前有一条路,路旁是两排古柏。除了冬天,路旁都要放一口水缸和一只水罐,装有开水,以供干活的乡亲和过路行人解渴(孩童身量小,比缸矮一些的水罐是特意为他们准备的,可谓用心)。有古诗写道:“锄禾晚归月轮高,汉王塔下乐逍遥,山僧常备甘泉水,连星带月饮一瓢。”

  山泉可口从未断流泡茶待客与众不同

  令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感兴趣的是到汉王山上喝茶。原因有二:一是主持觉奎喜好喝茶,堪称茶痴,常年备有多种好茶,以接待不同档次的宾客。二是汉王山沏茶的水与众不同,必须用山上的清泉水,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

  原来汉王山西面靠河一侧是险陡的崖壁,老百姓叫“石门”。崖壁下有一处山泉,是一个碗口大的石窝,正中有一个指头粗的泉眼,清澈的泉水从中汩汩涌出,流到旁边一口铁锅大小的池子里,不管天有多旱,从未断流,不管多涝,雨水多大,这泉眼从没变大。泉水清凉可口,每到夏天,周围几个村的老百姓都爱喝这泉水,有些老人还天天提着罐去取水沏茶。据说有不少得黄病的人喝了几次这泉水就好了,周围村子里的人都叫这水“汉王山神水”。因此,清凉寺的主持用这泉水沏的茶也就成为这里的一大特色茶了。

  名家禅房即兴对诗,诗茶相配兴致高昂

  据汉王山旁料疃村人、曾任青岛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孙朴风和老梧村的老人们回忆,老梧村王敬臣的父亲王仁山,文化功底很深,在相州大户曾彩奇家教私塾,被尊称为“少师傅”,因为书法好,每逢过年,相州的大户常来请他去写对联。

  上世纪30年代某年春,王仁山和几个文友在汉王山上观景,遇到了顺路来游玩的臧克家和孙朴风,大家一起来到主持的禅房,望着门上那副“禅林日会儒林客,僧院时来翰院人”的对联,孙朴风笑笑说:“咱们虽然不是翰林院的人,但也算得上识字的儒林客了,这一位就是诗人臧克家,这一位是王仁山先生。”臧克家哈哈笑着说:“不用介绍,相州的读书人谁不认识少师傅呀!”互相介绍后,主持觉奎沏上茶,大家边喝边谈,兴致很高,孙朴风建议让臧克家以茶为题作一首诗,臧克家推辞不过,就顺口吟了两句:

  一壶佳茗情自怡,

  三杯饮罢梦亦香。

  说完让孙朴风对后两句。孙朴风坚持让学问高的王仁山对,王仁山想了想吟道:

  清泉沏来留客久,

  山柴烹就日月长。

  大家不禁鼓掌叫好。

  出诗答对的风俗延续了多少个朝代,对诸城一代代文人雅士的诞生起到了催生发酵的作用。

  古诗赞汉王山风光,朱彝尊游览留记录

  汉王山每年有几次山会,其规模之盛四乡罕见。每次山会唱戏要扎五道檐的戏台,对面要扎神棚,场子四周光扎看台(供老爷太太看戏的包厢)就有一百多座。

  在汉王山周围乡里,至今还流传着一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