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早期革命者耿梅村 脱下军装转战教育阵地

      渡江战役开始后,后方建设亟待起步,根据组织安排,耿梅村脱下军装,负责筹建鲁中南师范,1950年被任命为临沂师范校长。他以身作则,把学生当做亲人,却对自己的子女十分“苛刻”,从不给他们特殊待遇。

  耗费心血筹建学校,母亲离世未能奔丧

  渡江战役开始,战线南移,后方建设亟待起步,组织上决定调耿梅村到筹建中的鲁中南师范工作。长年征战,他非常舍不得离开部队,但又知道服从组织分配是党员的义务,他毅然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以鲁中南师范秘书主任之职,负责该校的筹建工作,从此为振兴山东的教育事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耿梅村赴任时,鲁中南师范还没有校长,一切筹备工作基本上全是在他没白没黑主持下进行的。仅用几个月时间,能让一所700多人的学校初见规范,创造了经费拮据、物资紧缺、人员不足等情况下快速建校的奇迹。

  1950年初,耿梅村被任命为临沂师范校长。当时该校只有4个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秩序不规范。他到任后,广拓生源、整顿秩序,亲自出发外调。从酷暑到严冬,省内外各条街道上留下了他来去匆匆的身影。

  也同样是在这个冬天,母亲的去世成为他永远的痛。因为当时通讯不方便,母亲去世的信函寄到学校后,正赶上他出发在外地,等办完事回校时,母亲已过世十多天,这个在牢房里受尽酷刑从不掉一滴眼泪的硬汉子,再也憋不住要喷涌的眼泪,跑到校外荒坡,朝着家乡的方向跪下大喊一声:“娘啊,儿子不孝,生不能养您,死也不能为您送行,我对不起您啊……”一边放声痛哭一边磕头,额头被地上的瓦砾割开了几道口子,血水顺脸颊流了下来……几天后,他安排好学校的工作回家祭拜母亲。这次行程是他在家停留最多的日子,共住了七天。在家乡,他慰问了牟鸿礼和牟铭勋的家人和其他烈士家属。

  完善校规壮大规模,讲政治课引发兴趣

  返回学校后的耿梅村,继续开展整顿学校的工作。到1951年底,使学校发展到十几个班,并成立了中学部。又完善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以身作则,团结广大教职员工,很快使这个学校呈现出一派上下一心、团结奋进、欣欣向荣的景象。

  耿梅村有句名言:“我是做事的,不是做官的。”在战争年代,他在下级面前从不摆架子,后到教育战线,反对注入式教学方法,主张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且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

  临沂师范一切走上正轨后,有位教师反映,不少学生都不愿听政治课。耿梅村便亲自上讲台,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然后让其他同学评论这位同学答得对不对,有没有补充,最后由他做小结。由于他提的问题学生们很感兴趣,所以都争着畅述己见,也注意听别人的回答,由此学生们喜欢上了政治课。后来耿梅村在校会上强调:“从我们这个学校走出去的,是育人的人,以后需要他们培养红色接班人,现在自己都不喜欢政治课哪行,要引导啊,让他们喜欢。”

  为了引导学生多种爱好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他业余时间将十多个学生叫到家里,教他们洋鼓、洋号、大鼓、大号、小军号等乐队知识,从念谱、吹打教到如何拔音,并带学生们到围墙外一起练习。

  调入山师言传身教资助学生不求回报

  1956年11月,耿梅村被调到山东师范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函授部主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兼系副主任、图书馆长等职务,直到1965年退休(后改为离休)。他辛勤耕耘的足迹留在山师的每个角落,独特的教育方式和以身作则的作风深深留在了学生们的记忆中。

  耿梅村爱根据青少年的特点,以表扬为主,鼓励学生上进。他经常告诉班主任:“对调皮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做转化工作,一味埋怨,会让调皮学生‘论了堆’,与老师产生对抗情绪,就是教育的失败。”

  耿梅村认为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好的,自己先做好,不让学生做的,自己一定不做;他主持会议一定自己先到场;他安排的劳动,自己一定参加;应诺的事,一定照办;会上布置的,一定检查,从不放松和说空话。耿梅村很快就与师生打成一片,他及时了解学生困难,用自己的工资资助困难学生。受他资助的学生们临毕业集体买件小礼物想给他作纪念,他对学生们说:“作为师长,帮助你们是我应尽的义务,不要把这些小事挂在心上,你们只要记住一件事,你们的老师是一个共产党员,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你们离开学校后在党的领导下,成为建设祖国的红色接班人,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最后将学生的礼物收下,以双倍价格退还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