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被李慕良收为关门弟子

      40多年前,经人介绍,张继厚有幸得见京胡泰斗李慕良,一番考验后,被其收为关门弟子。而对当年拜师的种种情景,张继厚记忆犹新,恍如昨日一般历历在目。

  方荣翔爱才惜才为张继厚拜师牵线

  在张继厚家客厅墙壁上挂着一张很大的彩色照片,一位面容清癯、精神矍铄的老者端坐于前,后面是张继厚。这张照片弥足珍贵,它记录了张继厚艺术之旅的一段“高光”时刻,也见证了他与京胡泰斗李慕良的真挚情谊。

  说起这张照片,那还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张继厚本人不很健谈,他把这段经历告诉了一位朋友——潍坊作家、京剧“票友”陈正宽。陈正宽一听很是兴奋,立即写出一篇文艺通讯,在《大众日报》上发表:

  1981年元月18日,北京西安门惜薪胡同22号的厅堂里,华灯初上,喜气盈盈,主客围坐,欢声笑语。一个别开生面的收徒拜师仪式就要开始。但见来客之中,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赵燕侠,主人的挚友北京外语学院院长李越然、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的夫人李玉英等纷纷举起杯来……客人热情洋溢、衷心祝贺主人在晚年喜收新徒,为繁荣祖国的京剧艺术事业竭尽余力。主人笑容可掬,起而答谢。

  他就是著名京胡演奏家、京剧音乐家李慕良先生。新拜师的弟子,是山东省昌潍艺术学校的京胡教师张继厚。慕良先生艺术超群,造诣精深,早已蜚声国内外,桃李满天下。近年来由于一则专门从事京剧音乐研究,一则担任着北京京剧院的领导工作,再则年事已高,本已杜门谢绝收授弟子,何以又收徒授艺呢?

  说来也是一种缘分。1974年春末夏初,山东省京剧团部分演员到潍坊短期公演,其间著名京剧大师方荣翔在他的一位朋友家中听过张继厚的京胡伴奏,认为是一棵好苗,有培养前途。又了解到张继厚酷爱马派艺术,对李慕良的伴奏技巧有专门研究,他渴望拜在李先生门下,得其奖掖。荣翔先生笑道:“我可以居间引荐,也乐于当这个伯乐;不过,李先生已经不收弟子了……好罢,我到北京说说看。”继厚喜出望外,李慕良先生竟慨然应允。张继厚把拜师之事向本单位领导作了汇报,昌潍地区文化局、艺术学校的领导十分支持,并开具了组织介绍信。就这样,张继厚风尘仆仆到了北京,终于见到了思慕久已的慕良先生,并演奏了京剧片段和曲牌,深得先生的赞许……

  相中才华破例收徒拜师仪式犹如昨日

  从拜师到现在已有40多个年头,每想起当年情景,张继厚便禁不住热泪盈眶。李慕良曾对在场的朋友,直言不讳地夸赞他:“你看看,他的手好!真好!”生怕别人听不明白,接着又特别强调:“不是一只手好,是两只手,都好……”那眼神之中似乎还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你们知道吗?一只手好的琴师如过江之鲫,但两只手都好的却寥若晨星。

  要知道,像李慕良这样的琴师,收徒是京都梨园大事,进门殊为不易。张继厚到北京后,在李慕良家上午9点开始拉琴,中午在老师家吃饭,下午继续拉琴。李慕良自始至终倾听,间或评点数语,这其实就是现场考试。7天过后,老师表示满意,方才拍板决定,收其为正式入室的关门弟子。

  收徒拜师,须公开举行仪式。张继厚原想用他东挪西借凑的钱,在北京大饭店举办。但李慕良知道他工资不高,就说:“算了,不要在外面破费了,就在家里办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打那天起,京胡的琴弦,就把这对“父子”连接到一起了。

  中国有句成语,叫登堂入室。徒弟进门叫“登堂”,耳提面命方谓“入室”。“入室”之后的第一课,张继厚想不到师父讲的是这样一番话:“继厚,听了你的琴,想到京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我愿意收你这个弟子。你要记住:拜师访友,有益于艺术的深造,但不可死学一人,要博采众长。古人说‘多师是吾师’……”老师的这段“开场白”,颇显大师的胸怀之阔,让他醍醐灌顶,受益终生。

  这晚的收徒拜师仪式结束之后,又举行了一个京剧清唱晚会。李慕良的弟子万如泉、葛彤、吴博洲、张达谋、张克让、张继厚和李慕良的长子李祖铭,先后挥琴,为裘鸣(裘盛戎长子)、李祖龙(李慕良次子)、叶萍(李慕良儿媳)、张克让、李朝霞(李慕良长女)等伴奏清唱了不少选段。演唱过程中,李万春即席击箸为节,李慕良合目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