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读《群众报》燃抗战激情

      《群众报》是中共山东清河区委(前身为清河特委、清河地委)机关报,于1939年8月1日在山东桓台县东沙沟河子村创刊,时任清河特委书记景晓村撰写《发刊词》,出版506期。

  与敌周旋坚持出报,几经演变多次易址

  《群众报》初为不定期的油印小报,由特委秘书处负责,特委秘书长刘洪轩任社长。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新闻、抗战的有关情况,在特委所属四边、博兴、长桓等县发行,每期印量500份左右。主要转载国内外重大新闻,宣传共产党各级党委、抗日民主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反映抗日军民的英雄事迹,指导各地的抗日工作。

  第一期《群众报》在桓台县东沙沟河子村南围墙外一个菜园屋里,用绿色油墨印制出版,从此,清河各县委欢呼有了自己的报纸。出版六期后,因日军“扫荡”休刊,不久复刊。从1940年3月6日出版的第38期起,《群众报》改为石印版,四开四版,三日刊,间或增刊两版。没有电台,时事新闻通过用收音机收听广播,记录整理后刊载。印刷几百份,一次刻钢版的蜡纸印多少就发放多少,不搞第二次刻版。

  1940年春,报社迁到清河地委机关驻地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县边区葛家口村(今属青州市高柳镇),社址设在村民葛树德家二层楼下地洞中。5月1日,群众报社召开成立大会,作为清河区党委直属单位,隶属宣传部领导,主要领导干部由区党委委派,一般干部、工人大部分是从各单位、各部门抽调,也有部分是新参加工作的同志。社长由宣传部长马巨涛兼任,刘洪轩任副社长主持工作。1940年12月至1944年上半年,社长为杜振东,之后为区常委宣传部长陈放兼任。总编辑为张逢之、陈淑等人,设编辑部、印刷部、经理部。

  1941年秋,报社随清河区后勤机关迁至垦利驻地。1943年1月,遭到日伪军“扫荡”,撤离垦利驻地,临时改为油印的《群众快讯》。反“扫荡”结束十余天后,重新恢复石印《群众报》,为16开日报。

  1944年1月,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2月,渤海区党委指示将冀鲁边区的烽火报社与清河地区的群众报社合并为渤海日报社,但限于当时的印刷条件,报纸仍称《群众报》出版,出至506期,7月1正式改称《渤海日报》,延续《群众报》的期数,自507期开始,直到1950年4月26日随渤海区党委撤销而停刊,共历时10年零9个月,发行2244期。

  群众支持影响力大,粉碎敌人冒充阴谋

  《群众报》诞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其主要任务就是进行抗日战争的宣传,揭露日本侵略者的阴谋和八路军在战场英勇杀敌的情况。这份报纸在抗日根据地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受其影响,民众抗战的激情高涨,在清河区发动多次抗日斗争。日军张店旅团司令部参谋三浦梧楼,仿照该报样式出版了伪《群众报》,企图鱼目混珠,欺骗广大群众,破坏《群众报》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

  面对这种情况,群众报社于1943年1月12日发表声明,引领号召广大群众揭穿敌人的阴谋,广大群众不但没有上当受骗,反而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不断狠狠地打击敌人,使敌人步履维艰、寸步难行。三浦梧楼办假报纸的卑劣花招最终破产。

  战争期间环境恶劣,藏身地洞日夜印刷

  《群众报》的编辑、印刷、发行工作,全部是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进行的。为提高办报质量,清河区党委积极创造条件,在今青州市高柳镇许王村、史家村两村交汇处,秘密设立了一处地下印刷厂,主要承担《群众报》的印刷任务。

  印刷厂设在史家村村民史升安院中的地洞内(已塌陷),记者2021年11月探访时,许王村村民李怀明讲,地洞呈长方形,长7.5米、宽3米、高2.5米,操作间22.5平方米,放置三台石印机,23名工作人员日夜不停轮流排版印刷,每期发行3000份。印刷厂的通气口通到邻户史云仙家的水井中,还设有三个隐蔽性极好的通风口,目前只能找到一处,在许王村李芝广家中。另外在史家村史延益家有一间“大众药铺”,实际是地下党开设的秘密交通站,药铺下有一通道直通地下印刷厂。

  《群众报》的发行工作由中共清河地委总情报站负责,总情报站第一办事处设在许王村,而今这处房屋由村里的五保户居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