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大中丞宅院兴衰变迁

      与刘鸿翱以及郭宅街路南大中丞宅院有关的刘家知名人物还有刘曦、刘忠干、刘逊聪。大中丞宅院的变迁与刘鸿翱的身前、身后事密切相关,带有一些传奇性。

  刘曦随同辗转照料父亲,擅长书法喜欢诗词

  刘曦,字寅士,号宾谷,刘鸿翱的儿子。他擅长书法,喜欢诗词。刘鸿翱在广东、陕西、云南、福建诸地任职时,他一直随同照料。刘鸿翱喜爱古文辞章,随感撰写了很多文章,但因公务繁忙,往往随手就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刘曦总是默默地为之收集整理妥当。

  刘曦长期随同刘鸿翱辗转各地,顾不上自己考取科举功名。道光二十六年(1846)他考中举人,具有了踏入仕途的资格。但当时因为刘鸿翱年高多病已在潍县郭宅街大中丞宅院居家养老。刘曦不忍心远离,故直到去世也没有出任任何官职。

  刘忠干参加革命,秘密受命保护十万余斤粮

  刘忠干,字孝同,刘鸿翱的后裔,出生于大中丞宅院,1917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开始军旅生涯,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北平卫戌司令部参谋长、五十一军参谋长、副军长、第一战区长官公署参议等军职,最高军衔为中将,退役后任河北省田粮处仓库主任。参加革命队伍后,历任民革第五支部主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市参事室参议等职务。

  七七事变后,刘忠干与五十一军在抗日正面战场先后参加了淮河、六安、韩庄、郯城之战等战斗,之后参加了台儿庄战役。战斗中他摔伤腿部,去重庆疗养。1947年退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秘密接受中共地下组织安排,妥善保护了仓库所存十万多斤粮食。新中国成立后他将存粮移交,自己也经人介绍,在北京参加了革命队伍。在京任职期间,他关心祖国统一大业,积极撰写文史资料,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家乡父老见到的、知道的刘忠干,任职职业军人期间,即使军衔高至中将,探亲回潍县郭宅街大中丞老宅时,也不见警卫人员随从,不乘汽车,不着军装,不通知地方官员,展现的是没有官架子、平易近人、待人温和的形象。

  刘逊聪受命整理书稿,推动《潍县志稿》面世

  刘逊聪,名祖干,字逊聪,刘鸿翱的后裔,刘忠干的堂弟,先后在潍县县立中学、山东农业专门学校就读,毕业后历任即墨、胶县教育局局长、日伪莱潍道公署督学等职务和伪职,解放后曾为潍坊市政协委员。

  潍县县长王华安于1931年主持设立县志局,聘请陈蜚声、刘金第、杜佐宸、丁叔言等地方知名学者、志学方家、社会活动家及士绅名流为县志编纂委员会委员,陈蜚声任总纂,刘金第任副总纂,丁锡田为采访部主任、主笔,陈达善、孙仙坡为编辑,郭鲁泉为缮写,丁次萱任总务。以丁锡田为代表的修撰人员,殚精竭力,对自己承担的内容,无不广征博采,搜集资料,严格审核,以尽可能地确保翔实、无误。正是由于精心和投入,所以修撰《潍县志》进展缓慢。自1931年至1938年1月潍县沦陷,用了七年的时间也没能完成。好在绝大部分内容已经成稿,而且部分内容已经定稿并印刷成册。潍县沦陷后,《潍县志》修撰活动被迫中止,书稿由丁锡田收藏于丁氏群化小学。

  1940年,日伪莱潍道尹常之英了解到《潍县志》未能完成编纂,便委命刘逊聪找寻遗存的书稿并进行整理。常之英、刘逊聪等人组织完成书稿整理后定名为《潍县志稿》,常之英题写书名和序,刘逊聪题写跋,详尽介绍了《潍县志稿》编纂过程。1941年夏,《潍县志稿》由潍县和记印刷局印成并面世。

  出大殡耗费巨资大中丞宅院衰落

  在郭宅街的知名宅院中,大中丞宅院的变迁随着与刘鸿翱身前、身后事相关的变化,也带有一些传奇性。

  刘鸿翱在云南任职时,委托自己的五弟购置了一处距潍县城三里多远、名为黄叶楼的私人花园,打算退出官场归里后把那里作为安心养老的处所之一。

  但人算不如天算。云南为官时所染瘴气的后遗症让刘鸿翱不仅难行跪拜之礼,腿脚行动也不便了。因而辞官回到潍县后,因为腿脚不方便,不能常去郊外的黄叶楼,他便在郭宅街宅院旁边买到一处废园地,并费时两年建成与宅院相连的居家花园,沿用多地为官时官署居所花园的老名号取名绿野斋。为了来去方便,他居住的葆盛堂就在北面紧挨着绿野斋。当时的大中丞宅院北起郭宅街,南到松园子街,西到预备仓街,规模为十进院落,一百多间房屋,在郭宅街和松园子街上都设有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