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一代又一代“手艺人”守护着、传承着,记录着中华文脉的演进过程。小到一支小曲,大到一幢宏伟的建筑,非遗文化在用各种不同的面貌,向全世界展示着祖先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结晶与民族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是人们在千百年的生存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形成或在突破性变革中发明发现的生产与生活智慧。
砖雕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一种装饰艺术,是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主要作为建筑构件,用来装饰寺塔、照壁、门、窗、墙和屋顶等。清朝咸丰年间,昌邑肖家营村的姜其坤在天津探亲期间结识了一位当地砖雕大师,当即拜师学艺,回到家乡后带领族人干起了建筑砖雕。清朝光绪末年,昌邑砖雕第二代传承人姜其风将砖雕技艺趋向繁缛细巧,具有绘画的艺术趣味,使昌邑砖雕达到了鼎盛。
昌邑砖雕成品能经受数百年的日晒雨淋,因为它是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砖雕从原料的选取到全部工序完成要经过30多个环节。首先是要烧制出青砖。从原料的选取到出窑,要经过选土(选用当地稳定性好的黑黏土,然后碾压过筛)、制泥(搅拌5遍)、制模、脱坯、凉坯、入窑、看火、上水、出窑九道工序,烧制砖的窑体积非常小,据说是为了“好看火、易操作、出好货”。烧砖时一般不用“大火”,初点窑用的是“小火”,行话称其为“热窑”。热窑一天后才转为“中火”,一般烧一窑砖的时间是三天三夜。通常在烧完后会用“柳罐”将池水汲上窑顶,泼于覆盖在砖块顶部的土层上,让水经过土层渗透过滤,将全窑中的砖块淋透为度。色彩以青灰色为最好,砖太脆硬不易雕刻,太灰白则不经久耐用。“成砖”上水后,打开“窑门”与“窑顶”散热冷却两天两夜后出窑。成砖出窑时,须对焦砖、裂砖、变形砖进行严格剔除。一窑成砖中,大抵可筛选八成左右的雕砖成品,手弹砖声音清脆为好砖,然后根据图案需要进行方砖。
昌邑砖雕制作程序是先用砖蘸水磨平,接着进行“打稿”。“打稿”包括画稿与落稿两道工序。在雕刻时先将砖块切割成所需尺寸,再把雕面和四周磨成平面然后进行“打坯”与“出细”。砖雕的手法多种多样,正刻、反刻、深刻、浅刻、露底调、透雕等等;二是要“镳”,即对图案的深浅层次、遮挡关系进行大略表现。最后的修饰是对细部进行进一步加工,对粗糙不光洁的地方,用糙石磨光。雕刻完成后用糯米汤清洗、浸泡,糯米汤增加砖的强度使其不再吃水。至此,一件完整的砖雕作品方得以完成。
昌邑砖雕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蕴含着齐文化的博大精深,蕴含着民俗流变的鲜明烙印,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精神记忆。昌邑砖雕的保护与传承具有典型的传统意义、独特的民俗意义和鲜明的文化意义。
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非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定要千方百计把非遗文化、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息,为子孙后代持续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潍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日韩隔海相望、毗邻而居,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传承传播非遗文化,助力“东亚文化之都”创建,潍坊正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