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伏击点燃抗日烽火 战斗过程惊心动魄(3)

  当年,郝戈庄年近九旬的王福莲老人接受采访时,含着热泪讲述了那段难忘的历史:1945年2月4日深夜,当地群众正在过农历“小年”时,日寇开始悄悄包围郝戈庄一带村庄,企图烧杀抢掠。驻扎在这里的滨海军区十三团二营得到情报后,马上帮助村民转移。次日凌晨,日军从我军后方发动袭击。二营一连指战员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在淇河西岸依靠有利地形和敌人周旋,顽强阻击敌人。日寇久攻不下,不断增兵,将一连官兵围困在淇河西岸。战斗持续4个小时,四面受敌的一连指战员寡不敌众,除一人生还外,其余47人壮烈牺牲。烈士们身上布满了弹孔和刺刀痕迹,有的手里还紧紧握着枪支。当地群众悲痛地将这些牺牲的战士就地掩埋。

  关于这次战斗的一些细节,史料记载得并不多。

  带领郝戈庄村民转移 受夹击几乎全部战死

  1932年出生的下茁山村民王增奎对那段往事仍记忆犹新:

  1945年2月初,八路军一个连(滨海军区十三团二营一连)从山南到了下茁山村,部队当晚就驻扎在下茁山村里。这支部队连部就住在他家里,有连长和他的警卫员,还有连队的卫生员、通讯兵等,一共七人。连长名叫丁秀卿,白生生的,一副文弱秀才的模样。虽然已经开春,但天气还很冷,尤其是在晚上。王增奎就从院子里抱来柴火把东屋和西屋的炕都烧热了。

  他见丁秀卿身上斜背的匣子枪,就好奇地暗暗用指尖触着枪套,丁秀卿发现了,就笑着问王增奎:“小朋友,你喜欢枪?”王增奎点点头。丁秀卿问他为什么喜欢枪,他说有枪就可以用来打鬼子。

  通过交谈,他才知道这个丁连长是上过学的人,出身地主家庭,为抗日弃学参加了八路军。

  丁秀卿开始手把手地教王增奎如何使用匣子枪,很快王增奎就学会了上子弹、勾扳机、瞄准。丁秀卿对旁边的下茁山村长王进来说,这孩子是一棵当兵的好苗子,要不是他年龄还小,真想把他收到部队。

  王增奎听了,马上就嚷嚷着,让丁秀卿带他去当兵。丁秀卿说,等他长大了,一定让他去当兵。他见王增奎不相信,就让警卫员拿来一个军用包,从里面摸出十几个子弹壳,把其中一个拿给王增奎说:“咱们以此为证,到时候只要你拿出这个子弹壳,说是某年某月丁连长给你的,部队就会收你当兵。这也算是我赠给你的一个纪念品吧。”

  警卫员小岳对王增奎说:“你可不要小看了这个小小弹壳,这可记录着我们连长杀鬼子的数目。丁连长每杀死一个鬼子,就收藏一个弹壳。这可是我们连长的战功簿啊!”

  第二天,吃了中午饭,部队要向郝戈庄村开拔。临走时,丁秀卿把军帽摘下来,往王增奎头上一扣说:“来,让我瞧瞧你戴上军帽像不像一个八路军战士。”

  丁秀卿又说:“这顶帽子就留给你做纪念了!希望你快点长大,早日参军打鬼子。”

  丁秀卿说完后,拍拍他的肩膀,就跑在部队前头去了。队伍随即疾速地朝北岭奔去,他们卷起的尘土四处飞扬。

  当天深夜,忽然从郝戈庄村方向传来阵阵枪声。第二天一早,王进来忙派下茁山村民兵连长苏来喜去打探消息。苏来喜很快回来哭喊道:“全完了!”

  原来,昨天深夜,从泊里方向来的日寇悄悄包围郝戈庄这一带的村庄,企图烧杀抢掠。驻扎在这里的丁秀卿马上帮助村民转移。为了掩护群众转移,丁秀卿他们边打边往西南方向撤退,后来被敌人从东西两面包抄,最后他们弹尽粮绝,就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几乎全部战死。

  当天,常山区委召集各村凑齐了几十口棺材,把这些年轻的烈士埋葬在了郝戈庄南面的山坡上。

  王增奎说:“太惨了!他们都还那么年轻,眼瞧着就迎来抗战胜利了,却没等到这一天。”

  王增奎那天跑去了战场,在尸体堆里寻找着丁秀卿。许多尸体几乎面目全非了,他最终也没有找到。丁秀卿留给他的那个子弹壳、戴在他头顶上的那顶八路军帽,就成了留给他最后的纪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