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再度执掌山大迎接解放(2)

  青年时代热爱的英语和戏剧仍然是他的坚持。任山大教授期间,他为外语系的学生开设了戏剧选读、高级戏剧选读和小说选读这些课程。他主张读戏剧应该有个系统,让学生广泛阅读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戏剧,包括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等等。他也主张学习英国诗歌的系统性。他告诉学生:“诗是要诉诸情感的,散文是诉诸理性的。散文,可以使你了解,诗可以使你鼓舞。”

  20世纪50年代,青年教师的英语基础普遍差。赵太侔英语功底深厚,教学严谨,他的英语课深受青年教师们的欢迎。他会讲一些文学作品的选读,如果遇到比较难的语法,他会非常耐心地讲解。年轻教师们说,很难的问题让赵先生轻松愉快地解决了。

  1958年秋,山大主体迁往济南。1959年3月,赵太侔留任青岛山东海洋学院直属教研室外语教研组的教授。他对戏剧仍然热情不减,1962年秋,山东海洋学院工会组织业余剧团排演《雷锋》《年轻一代》《雷雨》这些剧目,请他去担任剧团的指导,虽然已经70多岁,但他热情指导,帮助剧团成功排演。

  研制汉字打字机

  用草书简化字形

  晚年,赵太侔对文字研究有兴趣,草书也写得很有章法,并且开始了汉字、新法打字机的研究。他用10年时间研制中文打字机。1952年他做了一个总结,提到快速中文打字机大体成立了。

  他初步拟定的字体以草书为基础,按照打字机的格式,把常用汉字重新排列偏旁和笔画。类似于后来的五笔输入法,这个科研非常有创意。后来赵太侔又做了中文打字机的机型设计。本来,山东海洋学院科技处的徐瑜想把此方案送到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的赵平生那里寻求帮助,但很可惜,此事再无下文。

  1954年,中央决定对现行文字进行改革,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赵太侔提出的方案成为一个另类。1957年他在《山东大学学报》上发论文,在山东省政协全会上作发言,阐述了他文字改革、汉字简化的方案。这个方案后来在《语文建设》上转载。国务院高教部、文字改革委员会曾批语:“认识正确,应予协助。”

  赵太侔依据新华字典当中的六七千个通用字,探索了草书的形成规律,归纳总结出206个草体字的基本形体。刘常飞在论文中强调赵太侔此举可以说开了穷尽性切分草书符号的先河。虽说这只是一家之言,但也确为一种方案,钱玄同、章太炎都提出过利用草书来简化原有的复杂字形。

  “文化大革命”中,赵太侔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1968年4月24日,人们在青岛海面发现了他的遗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海洋学院很快为赵太侔平反昭雪,并于1980年5月22日举行隆重追悼大会,对赵太侔一生给予了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