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古镇因两河大堤而得名

 

  

  20世纪30年代固堤村貌图。杨泉林 绘

  固堤村历史悠久,约在周代就有人类居住。白浪河和虞河流经此地并经常泛滥成灾,当地百姓不得不年年加固堤防,经年累月,形成了高大坚固的两河大堤,得名“固堤”。朝代虽屡经更替,但固堤村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多为政府部门驻地。

  千年固堤口传史载 人类居住始于周代

  固堤村历史悠久,在当地民间,一向流传着“先有贾家村,后有固堤店”以及“千年解,万年贾,不知年代的老许家”等说法。这些口口相传的顺口溜简单描述了固堤的历史起源和早期几个姓氏的先后落户情况。而在地方志乘中,又有如下记载,如清光绪《潍县乡土志》载:“固堤坫(diàn)有兴化寺、玉皇阁……兴化寺有唐朝古槐。”民国《潍县志稿》载:“俗传古代拟设县治,未果。有画像刻石及相传之唐宋古寺,蔚然一方重镇。”

  贾家村大致位置在固堤旧村西南隅,如今已成为固堤村落的一部分。结合上述流传说法和地方志记载推断,最晚在7世纪的唐代,固堤村便初具规模。而具体到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显然更早。根据该村东南长墓田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来判断,大约在周代,此地就已有人类居住。

  另据《金史》卷二十五载:“潍州……县三镇一。镇一,固底。”据此可知,在金代,固底镇作为州直辖行政机构,曾经与北海、昌邑、昌乐三县同属潍州治下。元延祐五年(1318),北部沿海设立了固堤盐场,同时还在固堤村设立了一处盐务站,称固堤站。到了明洪武十三年(1380),又在该村设立了固堤巡检司。清沿明制,固堤巡检司继续保留,民间亦称之为“司衙”,即“巡检司衙门”。1913年,固堤巡检司被裁撤。

  上述史料表明,固堤虽然只是一个村(镇),但因其北濒渤海,地理位置特殊,占尽鱼盐之利,所以得到了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甚至一度要“拟设县治”。《潍县志稿》中对固堤有如下分析和评述:“《食货志》盐条内载‘大定中,设山东巡捕使于潍州’,其时潍为盐务重地,可见则固底之为镇,亦必与盐务有关。”志稿所言,很有见地。

  白浪河虞河经此地 为避水患得名固堤

  固堤村地处白浪河和虞河流域,千百年来,两河洪水频发,河道屡改,曾对固堤古村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这里需注意的是,历史上的白浪河(古代叫做白狼河)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今天的白浪河位于固堤村以西,其流向是经过历史上多次改道,再加上人工治理的结果,固堤村距其直线距离足足有6千米。然而,历史上的白浪河,几乎就是从固堤村近旁汤汤流过。

  在今天的固堤村西南方向有一溜以“沿村”命名的村庄,如解家沿村、李家沿村、齐家沿村,历史上还曾有过王家沿村、牟家沿村、邵家沿村等,现已与前面三个村庄合并。据寒亭区地名资料记载,这些村庄有的在明洪武初年建村,有的在明朝后期建村,且均因坐落于白浪河沿岸而得名。古人立村,为方便生产生活,大多喜欢择水而居,由此看来,至少在明朝初期,白浪河还是流经固堤村附近的。

  寒亭区方志学者谭家正从事水利和地方志工作40余年,他曾对白浪河改道情况做过研究。据他考证,白浪河城区以北河段从北魏景明元年(500)至清同治五年(1866),白浪河下游因洪水决堤共造成8次改道,留下故道5条:其中在今天的白浪河以东有4条,河西有1条。历史上的白浪河,就像一条巨龙,不停地摆尾(当地百姓也称“白浪河翻身”),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样子。常言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说颇为不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