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贾兴绪 钟爱国粹勤勉一生

  

  贾兴绪在排练中。

  贾兴绪(左)讲述他的京剧故事。

  贾兴绪是青州京剧票友界的一头“老黄牛”,他少年登台,虽然社会身份一次次转换,但他对京剧的热爱丝毫未减。他担任小营村京剧团的名誉团长、参与成立青州市艺兴艺术团,实实在在为团体付出。年近80岁,团里活动时,他依然扎腰穿靴,迅速进入状态。

  12岁学京剧登台演出

  入选宣传队身份转变

  用青州市京剧团原团长丁枢忠的话说,贾兴绪是青州市京剧票友界一头勤勤恳恳的老黄牛。

  农民、军人、专业演员、工人……贾兴绪的人生经历可谓丰富多彩,而不论他是什么身份,在什么岗位,京剧都是他的最爱,是他生命中须臾不可少的元素,犹如灵魂,犹如阳光、空气、水。

  这与他的出身密不可分。1945年,贾兴绪生于益都县小营村。小营村是青州市较早有文字记载的京剧活动地点之一。《青州市志》记载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而该村村志记载为“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以贾奉山为首组织冠芳、荫堂、传文等20余名青少年学唱京剧,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演员”。

  更为难得的是,京剧在小营村代代相传,即使“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未中断(演出团队改名为文艺宣传队,演出现代京剧)。1957年,12岁的贾兴绪参加了村里的京剧俱乐部,成为一名小小业余京剧学员。五年多的时间,他参加排演了几十出传统剧目,先是跑龙套,之后扮演过岳云、司马懿、石公子等角色。

  1964年,贾兴绪应征入伍,在北海舰队服役。那时,部队文艺活动开展频繁,他自然而然成为文艺活动骨干。1969年复员回村后,他担任了村宣传队队长。他与贾庆太一起,组织大家排练现代京剧选段,除在本村演出,还到外村巡回演出,大受欢迎。当年,全县文艺汇演,小营村宣传队代表夹涧公社参赛,多个节目被评为优秀节目。而会上会下,年轻帅气的贾兴绪一袭灰色呢子海军大衣,更是引得万众瞩目。1970年,益都县毛泽东思想业余文艺宣传队(后称文工团)成立,贾兴绪首批入选,身份再次改换,在那个年代,可谓一步登天。

  有此幸运,那件灰色海军大衣,或许功不可没。

  益都县毛泽东思想业余文艺宣传队以及接下来的文工团,演出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包含现代京剧样板戏。那个年代,经济条件差,工人、农民生活都艰苦,文工团也不例外,作为演员队二班班长,演出之余,贾兴绪还兼管布景制作和管理,他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吃苦耐劳,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帮村京剧队购置戏装

  “京剧之家”传为佳话

  1980年,贾兴绪来到青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身份又变了,但他对艺术的热爱不变。在他的带领下,该厂的各项文艺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与此同时,他还担任了小营村京剧团的名誉团长。他这个名誉团长可不是光挂个名,而是实实在在地干事。由于村里的传统戏戏装都毁坏了,他到潍坊为村里购置了全套的传统京剧戏装,聘请县京剧团的韩桂芳、王龄秋为师,指导村京剧队排演了《铁弓缘》《凤还巢》《空城计》《秦香莲》等几十出京剧剧目。每逢节假日除了在本村演出,村京剧队还应邀到附近村子演出,大受欢迎。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妻子、哥哥、嫂子、弟弟都参加了村京剧队,他妻子从“文革”时演《红灯记》的李奶奶,之后演传统戏中的老旦。他曾与妻子、儿子、孙子同台演出,一时传为佳话。虽然大都不是专业演员,却称得上是“京剧之家”。

  退休后,贾兴绪的京剧爱好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自由,他参与的活动和对青州各业余京剧团体的贡献,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被聘为老干部艺术团京剧团副团长,与团长樊全凯密切配合,指导团员,排演了《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大探二》《秦香莲》等十几出传统京剧,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在戏中,贾兴绪担任重要角色,也起到了协调和导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