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林所作写意京剧人物群像。
王延林绘《牡丹亭》。
王延林自幼跟随父母看戏,他喜欢扒台沿、看幕后的人在干什么,这种独特视角让他更能领略京剧的魅力。在看了一场场有小演员参与的戏后,激发了他的京剧梦,过了几年,才明白自己不是这块料。但成长为画家的王延林,仍然是个铁杆戏迷,还画了不少写意京剧人物,各得其趣,极具风采。
三岁跟父母看戏
喜欢看幕后繁忙
虽然不曾唱戏也不曾拉琴,画家王延林却是铁杆戏迷。他曾有一个梦:上台,唱京剧。儿时,他最大的乐事莫过于跟父母去戏园子看戏。
王家居北门里,离大众剧场不远,抄近路走阁老府巷,七八分钟就能到。传统京剧演出,开场前照例要打三遍“通”。听到戏园子头遍“通”响,父母就加快了手里的营生,却不急于起身,他们知道,即使三“通”响过,还有“垫戏”呢,也叫开锣戏。老戏迷们是不在乎这些“垫戏”的。然而,小延林一听到打“通”,就急得连蹦带跳。等二“通”响过,父母才开始做出发前的准备。
一同前往看戏的,还有他的二祖母。二祖母是个真正的戏迷。她爱看三国戏、列国戏、隋唐戏和杨家将之类的大戏,爱看帝王将相胜过才子佳人。
小延林最早跟父母去看戏,大约三岁,只是看着台上边歌边舞,便莫名兴奋。他往往不受父母的约束,趴在台沿上看,毫无遮拦,戏台上的一招一式,看得真真切切。他人小体微,又是紧缩在侧幕边上,对观众并无妨碍,所以从未被制止过。扒着台沿看戏,还能窥见这侧幕后的琴师在调弦换琴,另侧幕后的演员在勾脸、贴额子、穿戏装;刚下场的演员,急忙脱掉盔头,手提髯口喝水;也有老师在上场门为即要出场的弟子说戏把场。这些细节在座位上是看不到的。一幕之隔、台上台下,便形成了穿越时空的历史和现代,朦胧间,他似乎隐约感受到戏曲舞台亦真亦幻的魅力所在。
再大些,他便用父母给的零钱买儿童半票看戏,仍改不了在侧幕边看戏的习惯,有一次看的是德州市京剧团演出的《三姐下凡》,这是一出新编历史神话剧,内容似乎是《宝莲灯》的前传,说的是天宫仙女三姐恋慕人间,私自下凡与尘世书生结缘成婚,后被玉帝拆散的故事。那个时期开始盛行灯光布景和立体布景,戏台上出现了风雪雷雨和山水亭台等,再加上神秘奇幻的灯光,美轮美奂的舞美效果,让看久了戏台上只有一桌两椅的戏迷们耳目一新。演到男女主人公在别仙桥离别时,小生和旦角演得异常动情,悲悲切切,声泪俱下,难舍难分,此时舞台上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三姐在天兵天将催迫下,驾云飞上天幕,这是青州最早在戏曲舞台上出现的吊威亚,那小生踉跄追去,最后跌倒在地,紫红色大幕急急落下,检场的在台沿摆出了中场休息的牌子。王延林在侧幕边好奇地掀起大幕一角,清楚地看到大幕后的一切,撤布景的上上下下忙作一团,那小生却仍躺在戏台的地毯上不动,从后台跑上几个穿着戏装的演员,帮他整理衣帽,伸展腿脚,很久才扶起来。灯光下,小生脸上泪迹斑斑,清楚可辨,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等中场休息结束,下半场的小生已换了演员,上台的是带黑髯口的老生了。后半场戏王延林几乎没看进多少,全部心思仍在那小生身上,演员为剧中人的生离死别而如此动情的表演,以致悲痛倒地,昏厥不起,这本身就是动人心魄的故事,又是多么全身心入戏的好演员啊。这或许就是戏曲艺术的魅力,先是动人的剧情感动了演员,把戏做得声情并茂,真假难分,继而感动善良多情的观众。亦真亦幻的表演,悲欢离合的故事,足以让戏迷替古人担忧了。
为小演员风采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