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化产业政策 > 正文

到基层汲取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从基层的角度反映美术事业,是本文集的主要倾向。”前不久,潍坊市美术家协会原主席、名誉主席,87岁的赵修道先生出版的美术文集《蓝宝石的光彩》,作者就在自序中开宗明义。“唤起社会、画界对基层美术事业的重视。”以杖朝之年,仍笔耕不辍,四百页的文集中凝结的是一位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对美术事业、对基层文艺事业的拳拳之心。

  文艺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这本书中,许多观点穿越岁月依然灼灼闪耀,许多场景读来历历在目依然鲜活,书中列队而来的杨家埠民间木版年画、民间剪纸、农民画……这些来自基层来自人民的艺术,有一种蓬勃生长的力量;这些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艺术,有天地大美,当作者把它们捧到读者眼前,这些斑斓在历史岁月中、成长于鸢都大地上的民间艺术使我们深受感动,也给我们深刻启迪:文艺作品聚焦基层,聚焦人民,才会有生命力。

  由此想到赵树理,他在1949年“进城”不久,就写出了首篇创作谈。在这篇文章中,他说自己既然是农民出身,那就要用作品与农民说话;但同时他又上过学,便也要会与知识分子说话。但与农民说话时,一不留神就会带出“学生腔”,常常会被他们议论,“碰惯了钉子就学了点乖,以后即使向他们介绍知识分子的话,也要设法把知识分子的话翻译成他们的话来说,时候久了就变成了习惯”。

  赵树理的这番话,实际上是在说明存在两套话语系统:其一是植根于古代士大夫传统,又经欧风美雨哺育出来的知识分子话语系统;其二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话语系统。这两套话语原本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赵树理试图让前者进入后者,让后者知晓前者。于是在两套话语之间,他便开始充当“翻译者”或“二传手”。又因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农民基本上不识字,一心为农民写作的赵树理每每下笔,就不得不把故事化繁就简,以“说—听”而不是“写—读”模式确立自己的叙述方式,形成自己的表达体系。这就是“老百姓喜欢看”的由来。

  沉到基层去,心到群众中,从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实践中汲取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这是时代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