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化产业政策 > 正文

理解劳动的意义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从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据了解,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既有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这样的日常生活劳动,也有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等生产劳动,还有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服务性劳动。
  劳动课对众多“70后”“80后”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扎风筝、缝扣子、种土豆甚至收小麦都是曾经的必学课。德智体美劳中的“劳”,说的就是劳动。得益于劳动课,许多孩子在锻炼了双手的同时,学会了团结协作,也真切体会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八个字里蕴含的价值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不知从何时起,劳动却逐渐淡出了课堂。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动手能力却日渐衰退。他们能一口喊出游戏里十个八个主角的名字,却辨认不清田间各种农作物的样子。别说下地,就算是日常的拖地洗碗洗衣服,怕是也没多少孩子能独立完成。
  劳动的意义,远不止动手那么简单。劳动是一门综合课程,通过劳动,可以锻炼沟通能力,磨炼个人意志,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造能力。比如做饭,买菜要与菜摊摊主沟通交流,随时调整预想中的菜谱;洗菜顺菜开火烹饪中间夹杂着对时间的统筹安排,一个顺序不对最终成品可能就无法入嘴。比如种花,从一粒种子到一朵花,育种、挖土、浇水、管护一个都不能少,可能需要集体力量才能实现。唯有实践出真知,很多道理必须从书本走向现实,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否则,即便是纸面成绩门门A,也不过是当代赵括而已。
  劳动课重返课堂,需要下足实实在在的功夫,建立起学校、家庭的联动机制。
  首先,不能将劳动课变成“拍视频发朋友圈”的作秀课程,学校必须肩负起劳动课教授第一阵地。受条件所限,很多城市学校没有额外场地,无法提供户外劳动所需,但不是完全没有办法。目前一些中小学与合作社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合作社内设立了“校园农场”,固定时间组织校外劳动活动。如果以“场地不足”为由将课程推给家长,那么很可能又会变成家长的“摆拍任务”。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与其他课程融合,增强动手操作的兴趣。同时,考虑将劳动纳入相关评价体系,有效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其次,家长也要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孩子的日常习性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什么事都由父母代劳,孩子在家当“甩手掌柜”,并不是爱的表现。对孩子真正的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让孩子在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中成长,也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