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化产业政策 > 正文

弘扬黄河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

崇德尚义。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诞生于黄河流域,对黄河文化的发展发生重要影响作用,主导了黄河文化的走向。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仁和礼为核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勇、孝、悌、廉等道德理念深入人心,尚仁重德、知礼好学、宽厚大度、豁达坦诚的情操品格格外鲜明。孔子“君子义以为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曾子杀彘”“鸡黍之约”“管鲍之交”等动人事迹,塑造形成中华民族的诚信品格。

乐天知命。农耕经济是黄河文化的本质特征。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平原广袤,季节鲜明,灌溉便利,特别适宜农业耕作、畜牧养殖。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逐渐养成了勤劳朴实、务实安定、豁达安乐的品性,并衍生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时地利人和”等生态理念,“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惟勤”“天道酬勤”等勤俭节约观念,“满招损,谦受益”等戒骄戒满思想。历代统治者特别重视农业生产,神农氏“教民农作”,“舜耕历山”,强调“民为邦本”“以人为本”,“春日劝农,秋日点兵”,认为清谈误国、实干兴邦。

兼收并蓄。黄河流域自古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融汇交流的地方,不同族群和生产方式的反复交流碰撞融合,使黄河文化逐渐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特质。春秋战国时代,黄河文化与中华大地上出现的游牧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交流交融。唐代,黄河文化在对印度、中亚、南亚等地区的多种文化进行兼容并蓄中获得发展的强大动力。可以说,黄河文化在其发展中,自始至终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万有,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3.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主要路径

加强黄河文化研究阐发。加大黄河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实施黄河文化研究工程,推动高等院校、社科研究机构及相关学术社团整合研究资源,建设一批跨学科、交叉型、多元化的黄河文化研究创新基地与学术交流平台,构建黄河文化研究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开展黄河文化、黄河精神、文物考古、文献古籍等专项研究,推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黄河文化研究成果。

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首先,深入挖掘沿黄地区文化遗产资源,摸排梳理各类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和保护情况,建立黄河文化资源分级、分类保护名录,绘制黄河文化资源地图。健全实物保存、技艺保存、数字保存三大遗产保存体系,建设黄河流域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库。其次,推动黄河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建设黄河干支流线性文化遗产廊道,分类实施沿黄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工程。最后,加强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黄河非遗濒危项目及年老体弱传承人抢救工程,推进黄河传统工艺振兴,建立黄河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重点推进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对非遗项目集中、特色鲜明、保存完整的特定区域,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打造黄河风情旅游带和文化体验廊道。深入挖掘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文旅+科技、文旅+农业、文旅+工业、文旅+体育、文旅+康养等融合战略,打造各具特色、色彩纷呈的黄河文化风情旅游带和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坚持市场导向、集聚发展,构建涵盖美景黄河、好客黄河、好看黄河、好玩黄河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文旅产业发展的质量。大力实施黄河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工程,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系列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建立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内容优势的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推动黄河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强化科技赋能,建设数字黄河、智慧黄河。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和科技元素,融入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以“科技+”“互联网+”为重要手段,以数字化、智慧化、网络化、现代化为方向,加快黄河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大力实施黄河文化IP开发工程,推动沿黄省区共同建设数字黄河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数字文创企业和重点项目,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新型文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