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化产业政策 > 正文

苏轼在安丘寻董储

时光倒回到945年前。宋熙宁九年(1076)腊月二十九。

  话说这日黎明,有位40岁的美髯公纵马别过密州(今诸城),冒寒北行。临近中午,赶到安丘。此时,彤云低锁,朔风渐起。随行家人叨念道:“怕是要下雪了。”美髯公闻声,抬头望了望:“是要下雪。可到安丘,必须驻足。我得寻访一人,不然,将会留下终身遗憾。”

  美髯公在安丘一路打听,最后步入了城郊董家庄一户人家。

  以上细节,是根据诗文记载,对于那段历史的合理想像。

  美髯公谁?原来,是刚从密州卸任、奉调改知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的苏轼先生。苏老师大名,天下无人不知,不需过多辞费。说几条就够了:人家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坛巨星,艺术上的全能冠军。诗歌创作,是继屈原、李白、杜甫之后的卓然大家;对宋词,有开风气之先的功劳,与辛弃疾并创豪放词派;书法,开翰墨新境,史称“苏黄米蔡”,列四位书家之首;散文创作,位列唐宋八大家;他还深通烹调,“东坡肉”脍炙人口;长于服装设计,“东坡帽”风行一时;他精于绘画,妙通音律,喜研盆栽,娴于藏石,颇通歧黄,深谙养生……总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艺术天才之一。

  此时,路经安丘欲造访董储先生。

  董储何人?董储,《金石萃编》卷一百二十一有《蓝田县重修玄圣文宣王庙记》,系董储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所作。文末称“前进士”,可知他在此前登进士第。再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六载,董储以屯田员外郎知宿州。景祐二年(1035)二月,黜吉州通判;以龙图阁学士范讽以事贬官,储与讽善,因牵连。另外,《苏轼诗集》宋人王尧卿注文释,宝元二年(1039)董储以都官员外郎知眉州。大家知道,眉州是苏轼的故乡。苏轼的父亲苏洵可能是在那里与董储成为诗友的。

  《苏轼文集》卷六十九《跋董储书》其一谓“董储郎中密州安丘人,能诗,有名宝元、庆历间(1038—1048);其书尤工,而人莫知,仆以为胜西台(即李建中)也”。其二谓“密州董储亦能书,近岁未见其比。然人犹不以为然。仆固非善书者,而世称之,以是知是非之难齐也”。东坡先生这里白纸黑字写着,董储的字不仅要胜李建中,还明显包含着比他苏轼都写得好的意思。还说,自己不行,居然有名;董先生比自己强,反而无名。苏先生表达的书坛这一现象,今天依然存在着。当今写得不一定好的,在书协可能地位很高,字字千金;真正的艺术高手,如果不善炒作,往往湮没不彰,自掏纸墨钱。而苏老师之字,是公认既写得好,又出了名的。他说自己不行,那是自谦。

  凭借东坡先生这种连环比较式的“提拔”,尽管安丘的董郎中大作荡然无存,后人却没法把他绕过去了。民国俞剑华编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就有董储的词条。

  从东坡先生的跋语不难确定,他甘心做了董郎中的“粉丝”。因此,估计在他知密州的两年里,可能不止一次地想去安丘董先生故里,搜取书迹,讨教拜观。但是,却一直都不能成行。为啥?顾不上。

  苏轼初到诸城,熙宁七年(1074)只剩下了两个月,单是安民调度,放粮赈灾,就够他忙活一阵子。不觉已是熙宁八年(1075)的新正。上元之夜,垂野,灯火萧条,闾巷索然。《超然台记》记述当时的苦况: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指密州),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樯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苏轼来做知州,竟“斋厨索然”“日食杞菊”,让人唏嘘。杞,即枸杞;菊,即野菊。苏轼一不贪,二不虐,与老百姓一样剜菜度荒,可谓清官风范。

  没办法啊。为官赶上灾年,一切得从服务饥民出发,自然不能懈怠,更不敢走出太远。在密州两年,去的最远处,也就诸城常山了。到那里也是去祈雨、会猎、备战。对了,中间到过安丘最东边的盖公山。在那儿,一打听董郎中故里,还要西行七八十里,苏老师公务在身,体力也抗议,就只好放弃了造访。